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84节

      后山上人还不少,秋海棠一树一树,开得还早,淑女名媛们就在花树下面下棋品茗,老太太夫人们则坐在一起拉家常。
    姜姒刚刚到地方,便瞅见了一处最热闹的地方,正是谢银瓶坐着的那花树下。
    因为谢家姑娘甚少出来,京中多知道谢家有位姑娘,可不知道到底是何模样。
    今日一见,那气质出尘,远超京中有名的顾芝,又因为出身书香翰墨之族,谢氏一门荣华,叫人艳羡,自然有无数人想要去结识于她。
    谢银瓶对人倒没那么多的拘束,谁来了都是笑颜以对,不过只是表面功夫,这些人为什么来认识她,她心里门儿清。
    不远处顾芝也站在那里,斟酌再三,终于还是朝着谢银瓶这里走了过来。
    “早便闻谢姑娘才名,今日一见果然超尘拔俗,芝儿这厢有礼了。”
    谢银瓶一转头,便瞧见这一位了。
    周围忽然就诡异地安静了,谁不知道顾芝刚刚丢了脸,现在来与谢银瓶说话,应该是为了谢方知吧?
    如果真能嫁进去,那就是先跟未来的小姑子打好关系。
    谢银瓶上下打量一下顾芝,心道是个沽名钓誉的浊物,只是也不揭破,只请她坐,笑道:“京中也听闻顾姑娘的才名,不过我素来不喜应酬,很少出来,竟一直没结识顾家小姐,今日得见也是幸甚,请。”
    一摆手,谢银瓶让了让,顾芝便落了座。
    顾芝只觉得谢银瓶这态度未免太疏淡,一点也不热络,似乎不怎么愿意结识自己。
    可是为着留个好印象,顾芝还是落了座。
    不过坐下后,她才发现,自己对面竟然还坐着一人。
    谢银瓶上来介绍道:“这一位也是前几日小瑶池会上头出了名的姜家三姑娘,我原是个诗文成痴,方才一见了三姑娘便立刻请了来坐,还没说上两句话,顾小姐便来了,如今凑了三个,也算是运气。”
    都说同行是冤家,顾芝原本才是小瑶池会的头筹,偏偏没能出风头,反而出了洋相。
    这会儿看见姜妩,知道她就是被四箭射联的那个,顿时暗恨咬牙,心道今日一定要她好生看看谁才是最本事的那个。
    姜妩也没想到自己这么倒霉,只是在陪着老太太赏花,何曾想竟碰见了谢银瓶,对方似乎对她好奇,想要结识于她,所以请了她来。
    老太太看见谢家姑娘竟然主动来结识自家姑娘,怎么不乐意?她直接将姜妩推了过去,哪里管姜妩愿意不愿意。
    现在不仅谢银瓶,连顾芝都来了,怕是要坏事了。
    心里着急,偏生面上不能显露,姜妩别提多难受了。
    面对着顾芝不善的注视,姜妩额头上全是细密的冷汗,幸而被额发给遮着,旁人看不出来。
    姜姒正是这个时候过来的,她一出现,便有人惊讶道:“就是她呀!”
    “那个被国师赐福的。”
    “天,这样的好运气,怎就不能落到我身上?”
    “难怪是能被世子爷看中的人……”
    “哎,真好……”
    ……
    无视了旁人隐约着艳羡与嫉妒的目光,姜姒步履不快,却恰好要经过谢银瓶那一处,谢银瓶一转眼就看见了姜姒。
    那一瞬,所有人便看见方才还淡然的谢银瓶一笑,竟然重又起了身,朝着姜姒行来。
    姜姒顿住脚步,看向谢银瓶:“谢姑娘?”
    谢银瓶方才见了姜妩,说不失望是假的,怎么看还是觉得姜姒是个通透灵秀人,叫她心生喜欢,由是实话实说道:“我见着你才喜欢,想要与你交个朋友,不知四姑娘可否赏个脸?”
    这样直白的示好,着实让姜姒有些没想到。
    官家长大的小姐们,谁不喜欢拐着弯的说话,即便是表达善意和示好,都是影影绰绰的。
    可谢银瓶,浑身上下都透着一种不一样。
    因姜姒对谢银瓶的印象很不差,听见人示好,断断没有伸手去打笑脸人的意思,遂也递过了手去,应道:“姒儿也正有此意,倒不及谢家姐姐来得干脆利落了。”
    于是,在所有人讶异目光之下,姜姒也落了座。
    顾芝才是目瞪口呆,她小瑶池会那一日回去之后好好想过了,冯玉兰背后的人,怕是姜姒无疑。
    方才谢银瓶对自己如此冷淡,倒对姜姒如此热络,叫她心里一下不平衡起来,甚至觉得谢银瓶看不起自己。
    可为着能进谢氏门,她忍了,甚至还对姜姒道:“四姑娘也是个厉害人,前面是芝儿没识出明珠。”
    “顾小姐客气了。”
    姜姒不大想跟她聊,也知道这人不过是做戏。
    只是姜姒懒得做戏,她不想搭理的态度已经很明显,顾芝不会再自找没趣。
    姜妩这会儿已经心虚得厉害,就差打哆嗦了,看姜姒坐在自己身边,更得了谢银瓶这样热络的对待,心里又恨又怕。
    然而她最怕的事,终究还是到了。
    谢银瓶叫人端了茶来,笑道:“今日赏花品茗这等雅事,实该赋诗作联,才算是以文会友。灵砚,捧文房四宝来。”
    旁边丫鬟早就准备好了东西,便铺了一沓宣纸下来。
    顾芝道:“瓶儿妹妹这敢情好,我今日也正有诗兴,不如大家一块儿写了吧,写完了再行品评。”
    于是,四人提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