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5节

      李泽文声音放缓:“希望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重新开始?”
    “嗯……谁都不认识我最好。”
    她有这种想法也是人之常情了。李泽文的手指没有停下,翻开了又一页名录。
    “书里没有你的名字。”
    摊开的书页现实着正是郗羽所在那一级的学生名录。
    “不光没有我。程茵的名字也不在书上,潘越的名字在,”郗羽看得心情复杂,“也不知道编书人的标准是什么。”
    这就是转学和死亡的差别了。转学后,就不再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但在校时死亡,从生到死依然是这所学生的学生——这个念头在李泽文脑中一转——他没有对此多点评,手指一动翻过了余下十来页的学生名录,进入了这本大书的下一个条目,也就是学校大事记。校志里的大事记,就是一本编年体的历史书,按照日期将学校这百年来发生的称得上“有影响力”的时间都记载在案。
    草草浏览过前面的内容后,他翻阅到了郗羽在南都二中就读的那个学年的记录。这部分内容是他关注的重点。在这个学年里,发生了不少值得写到校志中的内容,比如:头一年九月,某某领导前来学校视察;十月,某某老师成为特级老师,受到表彰;十一月,多名同学在各种学科竞赛中获得了很好的名次;十二月,学校的文艺社团成果非凡;……;次年五月,学生们在中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次年六月,天文台落成启用,中考高考成绩冠绝全市……
    李泽文注意到,除了学校内部的活动外,至少要省级别以上的奖项才会出现在这本校志里。
    在这一个学年里,潘越的名字出现了一次,就是“一二·九”征文大赛的一等奖,根据记录,这次征文比赛的主办方是省宣传部,级别很高,该奖项的分量很重,能得到这样的奖,真真切切说明了潘越是一名相当优秀的少年。
    第35章
    “还记得这个比赛吗?”李泽文点了点校志上和潘越有关的条目,“潘越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
    郗羽当即回答:“记得。学校有宣传。”
    “记得这么清楚?”
    “除了学校的宣传外,周老师还在作文课上对我们仔细讲了这篇作文,这也是他第一次在作文课上讲我们同龄人的作文,所以我印象深刻。在这次获奖之前,我对潘越没有很深刻的印象,只大概知道他作文写得不错,常常在期刊报纸上发表文章。因为我爸妈的工作关系,我一直觉得发表文章没什么难度。但这次征文是现场写作,写作时间仅有两个小时,潘越写得比很多高年级学生还要好,这就是真的靠实力了。我觉得如果我在现场,很可能一个字都憋不出来。”
    “周老师第一次在作文课上讲同龄人的作文?正常而言,很多老师都会把自己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拿来当范文。”
    这位李教授会提出这个可能性真是一点都不奇怪。郗羽想,他也干过类似的事情——他时不时的,也会让paper写得最好的那个学生讲解自己的写作思路。
    “周老师一般不会这么做,他的确让我们跟潘越学习,但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的把他的作文当作范文讲解。他一般只给我们给我们讲解名家的作品。”
    “他给你们讲什么名家、什么作品?”
    “他说从名著营养丰富,从里面学东西会比较快,”郗羽想了想,“比如老舍、海明威、普希金、狄更斯、拜伦之类的。”
    李泽文道:“比较典型的文学青年的阅读取向。”
    郗羽说:“周老师是中文系毕业的,看这些名著很正常。”
    李泽文转开话题:“那潘越的作文里写了什么?还记得吗?”
    郗羽说:“记得。大概是说‘我’生活在三十年代,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梦想是读书。‘我’运气很好成功圆梦步入学校,但日本人的炮弹炸死炸伤了好多人,我的梦想也破灭了,于是我扛起了枪走上战场——文章最后揭示这个‘我’就是潘越的外公。”
    李泽文读过不少潘越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但没有看过这篇获奖作文——可见再好的数据库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搜集信息的渠道永远不能只依靠电脑。
    李泽文随口道:“结构精巧,也很投巧。”
    “‘投巧’,什么意思?”
    “我认为可能是真事,所以他比别人占了先机。”
    “确实有这个可能……”和这次得奖相关的许多细节都已经被郗羽淡忘,但文章给他的感觉还在,“但他胜过许多高年级学生得奖,肯定不是因为题材投巧,原因确实是因为文字本身出色。我记得这篇作文的文字很有张力,让人身临其境。”
    李泽文道:“我说的投巧是形式上的取巧,征文比赛必须要在形式上表现出色才能博得最初的关注,但最后拿到大奖,则必须要靠文字取胜。潘越对文字的掌控力非常强,以他这个年龄来说极为难得。”
    李泽文说着,看了郗羽一眼。
    在这么多年后,估计她早就不记得自己当年写了什么作文,却依然能记得潘越的大作,这就是好文章的感染力——哪怕这个人已经不在世上,他的文章依然可以感染世人。
    “在他出事前的四月二十六日,学校进行了期中考试,潘越期中考试成绩如何?”李泽文浏览着校志,问她。
    “……这我就不知道了……”郗羽想了想,“他的成绩还不错,中考成绩差不到哪里去。”
    她和潘越毕竟不是一个班的,平时来往极少,而且十几年前初中生们还是比较讲究男女大防的,她对潘越的日常生活了解极少。
    李泽文也没指望她能记住那多细节,“嗯”了一声,手指指向了书页中的某一行:“南都二中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元旦晚会,你在二中的那一年的元旦晚会上,你们班的舞蹈获得全校二等奖。”
    “是啊……这点事我也记得。”
    语气如此肯定,李泽文又抬眼看了郗羽一眼:“你有参加舞蹈比赛?”
    郗羽“呃”了一声:“有的……”
    这件事在李泽文意料之中。她所在的班级全班人数五十二人,女生不过半数,凭郗羽的身高和长相,不选她参加舞蹈队根本说不过去。
    “二等奖应该是个不错的成绩?全校这么多班级,获得一等奖仅有三个班。”
    “成绩确实很不错……大概是因为我们练习很刻苦吧。每天中午也要练,晚上放学了还要练,周末还要抽半天时间来练习。”
    “给你们编舞的是谁?”
    “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她要求比较严格。”
    “你们跳的什么舞?”
    “我也说不好,民族舞?就是穿着古装,撑着一把伞跳的那种。”
    “这个小舞蹈队有几个人?程茵有没有加入舞蹈队?”
    “我们一共有五名女生,程茵当然有参加。她舞跳得特别好,比我这种凑数的强很多。我差不多也是那时候才和她有点熟悉了,之前几乎和她没怎么说过话。”
    “谁给你们编的舞?”
    “我们的音乐老师。”
    “她应该也是你们年级的音乐老师?如果她指点你们一个班,其他班难道不会觉得不公平?”
    “不是每个班都选择舞蹈,不少班级还会选唱歌、乐器等节目,”郗羽无奈道,“至于我们班为什么表演舞蹈,是因为有人说我们班漂亮女生多,不跳舞就太可惜了……音乐老师觉得说的对,周老师也支持这个提议,所以我们就赶鸭子上架了。”
    李泽文莞尔。“有人说”多半是郗羽打了个折扣,真相很有可能是“班级男生的共识”。这说法毫不夸张,哪怕是全班其他女生都长相平平,只要有郗羽和程茵在,照样可以大大提高班级的平均颜值。如果其他三名小舞蹈队的女生能达到清秀的水准,这几位女生再穿上古装撑着伞跳舞,男生们绝对会像打了鸡血一样鼓掌欢呼,也不难理解她们为什么会得二等奖了。
    “你们的小舞蹈队有合影吗?”
    “没有,”郗羽说,“我当时光顾着紧张了,想不起照片这回事。”
    李泽文“嗯”了一声,又翻过了下一页。
    “教授,你要这本校志就是为了看这些吗?和潘越、程茵有关的信息?”郗羽问。
    “有没有他们的信息不是我最关注的,我想全面了解整个学校的环境氛围。”
    郗羽是个好学生,当然听懂了这段话。在大部分案件里,研究受害者的环境都很重要。就像求一个未知的方程,受害者的生活环境、结交的人群仿佛已知量,已知量越多求解越容易。只不过在她看来,校志记录的事情是太概述了,想从中看出这些事情对潘越的影响……郗羽觉得还是挺难的。
    “可环境本身太复杂了,是混沌系统,也不好预测。”
    “海洋大气环境固然复杂,但也会形成规律的环流。比如说,在一个贫富差距大失业率极高的社会,非正常死亡里为财而死的比例一定相当高,毕竟大多数恶性犯罪都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在一个校风恶劣校园欺凌遍地的环境里,造成学生心失衡的最大压力可能来自于群体的压力;在一个升学压力极大的名校里,引发学生心理压力最大原因一定是学习上的负担。”
    宛如两年前在李泽文的课堂上,郗羽心悦诚服地表示同意——没错,李泽文永远都是这样富有洞察力,任何事情他似乎都可以一眼看透本质。
    李泽文说:“郗羽,你认为南都二中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我想,是一所比较重视应试教育但也尽可能的让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中学,”郗羽想了想,她出身于教师家庭,中学阶段转过学,就读于全省名校和县中两种全国最具典型意义的中学,在学校建设上的发言权也还是有的,“看重学生成绩,但没有那么疯狂,休息时间是留出的,比我后来在的县中好得多——县中完全以考试为唯一追求,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半睡觉;二中也比较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学校里有各种社团,不少社团都是娱乐性质的,当然在多样性上肯定不如美国的中学,但在国内横向比较,也相当不错;如果学生真的有才能,二中还会组织他们参加比赛。老师们的水平也不错,大部分老师是重点师范大学毕业,这一点也是我后来所在县中比不了的。”
    李泽文道:“所以,你认为二中是一所对有特长的优等生非常友好的中学。”
    “嗯嗯,教授,你的形容很准确。”
    “所以问题来了,”李泽文又翻开一页校志扫过,“对初中生而言,一天中除了睡觉之外,二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学校里,在学校遇见和发生的事情,在学校认识的同学和老师对初中生的影响力一定很大,甚至会超过父母的影响力。对潘越来尤其如此,他在校园里获得了许多荣誉,学校对他来说,大约比学校在普通学生心中的分量更重。而这样一位学生,最后死在了他喜欢的学校里。”
    “……”郗羽无言以对。
    李泽文意味深长道:“潘越为什么在教学楼楼顶坠楼?在我看来,这是所有谜团中最关键的一个。”
    第36章
    请老师们吃饭的地方是李泽文敲定的,地方还是他入住的环江宾馆的中餐厅,只不过菜色都换了一次。
    晚上六点半,郗羽在宾馆的餐厅见到了当年的老师。大约是因为初一那年的经历给她的印象实在深刻,她毫无障碍地认出了这些只教了她一年的老师,看上去每一位都老了许多。
    老师们也都记得郗羽——潘越坠楼事件是他们从教以来发生的最大的事故,郗羽这半个当事人的名字怎么会忘记?
    英语老师邓玉梅拍了拍郗羽的肩膀,感慨的很:“小羽,你和当年比几乎没什么变化。”
    初一时的郗羽就长到了一米六五,现在的她身高一米七二——从这个角度来说,她这十四五年来的变化也真够小的。
    郗羽立刻说:“邓老师您也很年轻啊。”
    任何女人都喜欢被人评价为年轻。实际上邓玉梅也确实不显老,她的年龄比周宏杰大了三四岁,相貌温婉性格爽朗。她着郗羽的手入席:“我女儿都上大学了,哪里还年轻啊!”
    “周老师说你是麻省理工的博士,真是太优秀了。”刘铭刚这样夸赞郗羽,他的赞许由衷地发自内心,“我一直都觉得你是我教过最聪明的女孩子,如果你不转学的话,那该多好。”
    郗羽也只能无奈微笑。
    她当时的确是老师的宠儿,老师们对她确实非常偏爱。刘铭刚一直希望她走竞赛这条路子,对她有极高的期待度。只可惜计划不如变化快,人生的变化根本无从预测。当年那种情况下,除了转学,她没有别的选择。
    “各位老师请坐。”李泽文微笑着和老师们打了个招呼,招呼他们落座。
    装修豪华的包厢里,菜已经都端上来了,看上去异常精美。省重点中学的老师都见过不少世面,每学期开学前后教师节前后学生家长请吃饭的档次从来都低不了,不至于因为一顿丰富的菜肴就大惊小怪。
    他们好奇的,则是理由——请人吃饭总是需要理由的,再烂的理由也需要一个。
    再说,郗羽当他们的学生不到一学年,师生感情再好也有个上限在,多年失联后再次联络,总要有个说头的。
    李泽文当然不会让老师们怀着疑惑入席,他有条不紊地按部就班地向各位老师解释了自己和郗羽的关系:他和郗羽是在美国的大学里认识的,这次两人一起从美国回国探亲,先各自回家探望了父母一趟,随后李泽文就来了南都旅游顺便拜访郗羽的家人。和郗羽成为男女朋友后,两人之间也没了什么秘密,他知道了女友中学时代的不幸事故,所以跟她一起回到母校看一看,希望能扫除女友心中的阴霾。
    郗羽侧过脸,默默无语地看了看自己的这位教授——瞎话说得这么严丝密合,好像是真的一样,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是当事人,她自己都差点信了。李教授虽然只是研究政治理论,但脸皮的厚度和那些政客们似乎也有得一比了。
    有了这一段“爱情故事”的调剂,宴席上较为生疏的气氛迅速消散,包厢的气氛迅速活跃起来。
    邓玉梅好奇地问:“你们在学校里认识的,那李先生你也是mit的学生吧,你学什么专业的?”
    郗羽自然有义务为老师们排忧解惑:“不是的,他是哈佛的教授。”
    此言一出,诸位老师的目光顿时亮起来,这的的确确是让人肃然起敬的身份。如果说之前李泽文给诸位老师的感受是年轻英俊的优秀青年——看他和女友回国探亲身边还带着助理,那多半也是个富二代——此刻教授身份一亮相,老师们已不敢这么想,目光立刻由欣赏变成了尊敬。
    这就是知识带来的地位转变。
    “教授,这么年轻的教授?”
    “那可是哈佛大学,全世界最牛气的大学呢。”
    虽然李泽文的年龄比所有老师都小得多,但“学无先后,达者为师”的道理在座的老师们都懂。精美的菜肴陆陆续续上桌,老师们也以一种请教的态度和李泽文聊起天来,原本有着光鲜亮丽履历的郗羽顿时遭到了无视。至于周翼,则是完全沦为了背景,他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协调服务员给老师们斟酒倒茶。
    李泽文这种顶尖名校的教授的见识绝对不是国内的中学老师可以比拟的,现实一点说,甚至不是这些中学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遇到的——就算参加各种讲座能和专家近距离接触充其量也就是举手提一个问题的程度——他和在场的老师们聊政治聊军事聊经济聊社会热点,见解和意见都让老师们觉得是金石之音,简直恨不得拿笔记下来。又因为邓玉梅上大学的女儿也在考虑是否去美国读书,话题又自然而然转移到教育问题上,李泽文还表示,如有需要可以帮忙推荐高校和教授。这话换来了邓玉梅十足的感激,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