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50章 震慑

      ps;求票求订阅
    除了兵力不足的原因外,李信之所以选择等待海龙军,还有一点,就是火炮与猛火油。
    火炮自不必说,这东西准头太小,只有集中起来,大规模使用才算是物尽其用,小规模的,不过是震慑罢了。
    青铜炮一直在承天府生产,之后迁都长沙府后,军械司才跟过来,进行生产,但限于青铜大部分来自于岭南,所以产量并不大,洞庭湖水师也不过二十门左右,还特地改造了好几艘大船。
    二十门炮,怎么可能拿下这防守严密的金陵城,所以只能等待海龙军。
    再一个,则是猛火油的不足。
    在遭遇敌军水师的袭击,猛火油可谓是出了大力一举扭转了形势。
    毕竟是积年水师,训练良久,虽然落寞,但仍旧不可小觑,青铜炮、人多船多,再加上猛火油的助攻,才一举奠定了长江的主导权。
    而应用后,猛火油自然就不足了。
    而猛火油(石油)的应用,其实就是在五代、宋元时期,历史上占城王国向北宋进贡了许多猛火油,为北宋建设添砖加瓦,占城王国盛产猛火油,这也是李嘉为啥设立占城都护府的原因了,并不只是觊觎其地理位置。
    唐朝的《元和郡县志》曾记载:北周宣政元年,突厥兵围酒泉,当地军民用“石脂水”烧毁敌人的攻城工具。
    之后,聪明的中国人利用石油,设立了“猛火油柜”,造型是一种箱式唧筒,内装猛火油(石油)。
    战斗中,用唧筒喷出猛火油,以火烧方式攻击敌方战船或城防。
    到了五代,公元913年,后梁王李霸在山东杨刘发动叛乱,曾用“长竿缚布沃曲”,焚烧杨刘城的建国门。
    919年,吴越国钱镠出动水师攻打淮南,以“火油焚敌舰”。
    由于猛火油几乎来自于占城,所以,当时只有南汉、吴越,南唐等临海国家才能获得,其他的国家,例如契丹中原,几乎把一桶猛火油当作国宝来看待,也是吴越发家致富的手段之一。
    不过,自从攻克了占城,猛火油自然成为了大唐的专属,广泛用于海战。
    “哈哈哈,些许小船,见着某都不敢放肆了!”看着镇江口的那几十艘小船瑟瑟发抖,都不敢出来,周奎很得意地笑了:
    “看样子,这江南水师,也是样子货,没甚的厉害之处。”
    “指挥使,咱们还是赶快去金陵吧,洞庭湖水师恐怕急得快上火了!”
    副指挥陈合叹了口气,催促道。
    “某知晓!”周奎挥挥手,看着越来越远的镇江港,不由得说道:“这里与金陵不过一百余里,几个时辰就到了,不急于这一时!”
    果然,如周奎所说的一般无二,两个多时辰,海龙军就到了金陵城。
    海龙军来到金陵城外时,旌旗蔽日,浩浩荡荡,遮天蔽日,好似要将整个长江都填满一般,首尾十数里,气势磅礴,抵得上两三个洞庭水师了,毕竟湖泊与长江不一般。
    从金陵城向外望去,巨大的千料大船,仿佛一座座岛屿一般,在长江上移动着,船只上都是人,几乎占据了所有的江面,一望无际,极为吓人。
    李煜得到消息,立马与一众大臣登上城楼,看着远处的长江,似乎被震慑住了,一时间说不出话来,脸色极度的难看。
    “这就是岭南的海龙军吗?”李煜的声音有些沙哑,但大臣们却顾及不到这些了。
    作为南方大国,自然清楚水师的厉害,也晓得它的重要性。
    “回禀陛下,这天底下,能如此多的船舰,也只能是岭南的海龙军了!”
    韩熙载与他人不一样,虽然被震惊到,但却没有被吓到,他镇定地说道:
    “船只又不是战马,上不了岸来作战,所以,唯一可虑的,是船上的兵卒,其与之前上岸水师相加,虽然也有三四万人,但兵法云,十则围之,伪国连倍之都没有,谈何攻城?”
    “韩卿家所言甚是!”李煜宽慰地笑道:“水师并非步卒,攻城无望,只是攀附高强的民夫罢了,不值一提!”
    皇帝与兵部尚书的话,让中底层的官吏们安心下来,至于高级官员们心中,自然清楚,拥有天雷武器与猛火油的队伍,到底有多可怕。
    不过,他们当官到这地步,自然不是白痴,不会说出口来,更不会拆皇帝的台,反而一个个认可点头,附和着。
    “陛下,臣听闻,伪国有一射声司,专于潜伏埋伏,到了军队攻城时,就大肆的闹事,夺门,臣请陛下轮换守城禁军,再严守城门,进行宵禁,百姓不得随意出入。”
    这时,右仆射、枢密院使殷崇义,出声发言,对于军事这件事,他倒是有些发言权,倒不至于让韩熙载一个人抢个风头。
    “此言乃是一等一的良言!”李煜很诧异,但从谏如流,很快就顺从了,有利于防守,他很喜欢。
    此言一出,官吏队伍中的些许人,脸色骤变,但很快就恢复如初了。
    其他官员们惊诧地看了一眼殷崇义,一介文士,竟然还有这等意识,着实令人意外。
    发言后,存在感有了,殷崇义就不再言语。
    要说文采,殷崇义此人倒是一等一的,南唐国诏书、敕令及外交文书,大多出于其手。
    当时,他奉旨撰写《扬州孝先碑记》,其文一出,朝野传抄,广为流传。后来,周世宗伐南唐,在扬州孝先寺得阅殷崇义所撰《扬州孝先碑记》,亦对其文采赞叹不已。
    但若论倒霉,他也是一等一的。
    当时赵匡胤黄袍加身,改国号曰“宋”,改元“建隆”。
    南唐派遣殷崇义出使宋都汴梁,遇到赵匡胤之弟赵光义,赵光义责问道:“不知我宣庙讳耶?”其时南唐已臣属于宋,殷崇义为避宋宣祖(赵弘殷)讳,遂改姓为“商”,殷商、殷商,两者一体。
    赵匡胤是武夫,不太讲究这个,又是外臣,所以殷崇义就没改成,
    后来,北宋统一天下,他因名中有“义”字,犯宋太宗赵光义的讳,不只是姓,连名都要改,成了“汤悦”了。
    皇权害死人啊!
    哪里向李嘉,为了方便百姓,特意给自己的嘉加个木字旁,硬生生的造个字。
    人与人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