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06章 验封司主事

      谢慎闭口不提租下宅院,聘请郑训导之事,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请吴县令赐匾上。
    一旦吴县令赐下手书匾额就相当于首肯了谢慎的做法,于此同时这办私塾的功绩也可以理所当然的记在吴县令的功劳簿上。
    吴县令十分受用的捋了捋胡须道:“兴文教,为朝廷举贤才是本县的职责所在,贤生你过誉了。至于这书写匾额一事嘛......”
    县尊大人沉吟了片刻,咳嗽一声道:“恐怕有些过于高调了吧?”
    谢慎心中暗骂吴县令真是无耻,明明想让余姚百姓都争相称颂他,却装出一副为朝廷举贤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的样子。
    对于吴县令的为人,谢慎自然十分了解。这样的人越是推诿越表明他心里想要。
    所谓口是心非,就是这个意思。
    “县尊所言差矣。学生开设私塾也是为了为本县挖掘更多读书人,县尊赐匾便是表明官民上下一心,百姓们肯定争相传颂。”
    谢慎给吴县令找好了台阶,吴县令自然不能继续装蒜,淡淡道:“既然贤生执意如此,若是本县再拒绝就显得太过不近人情了。”
    “县尊英明!学生代余姚那些寒门子孙谢过县尊了。”
    谢慎又是冲吴县令行了一礼,乐得吴县令喜不自胜。
    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吴县令也是人,自然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平白无故捞了一个赚取名声的机会,吴县令自然十分欣喜。对于一县父母官来说,名声就意味着政绩啊。
    最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谢慎在向他主动示好。
    就是嘛,再怎么说他和谢慎都是读书人,和太监完全不是一路,怎么会因为一个太监的养子而相互猜忌,关系崩裂呢。
    如今谢慎风头正劲,乡试中举甚至进士登科都是早晚的事。
    更何况坊间传闻谢慎背后还有徐侍郎撑腰,前途直是不可限量。
    吴县令现在跟谢慎交好也是为了将来留后路。
    以谢慎这神童的发展轨迹来看,将来很可能平步青云,直接进入翰林院成为词臣。
    而一旦得进翰林院成为词臣,那仕途的风顺程度要远远超乎常人的想象。说不准七八年后,谢慎都已经做到了四五品的京官,而吴县令还是个七品的知县。到了那时,就该是吴县令去求谢慎帮扶了。
    方孝孺就有一首颇为著名的诗嘛。
    “风软彤庭尚薄寒,御炉香绕玉栏杆。黄门忽报文渊阁,天子看书召讲官。”
    翰林词臣品级不高,但却是被视为天子心腹,是要被重点培养的人才。
    自成化以来,又有了非庶吉士不得入阁的传统。
    所谓庶吉士便是不走正常选官流程,而参加馆选得以入翰林院见习的一种称号,并不是官职。
    吴县令当年考中进士后就十分希望能够通过馆选成为庶吉士。但他不过是个三甲进士,名次实在是太低,尽管托了关系使了银子仍然回天乏术,最终被外放到余姚任职县令。
    当然余姚也算是比较不错的县所了,十分容易出政绩,将来还是很有希望升调回京任职的。
    但再怎么说这也是地方官,和京官完全不在一个等级。
    这是吴县令心中永远的痛,起点比别人低了,接下来的仕途便艰难了不少。若是再不努力钻营一番,直是不知何时才能回到京师任职啊。
    大明朝京师衙门众多,但要真排起来却是地位森然有序的。
    最清贵的自然是翰林院,但这个只有一甲前三可以直接入职。当然位于二甲前列的进士可以通过馆选为庶吉士到翰林院见习,三年后散馆若是成绩优异自然可以留任翰林院。也有不少庶吉士散馆后直接平步青云跳到六部做堂官,更有甚者则是担任东宫侍讲,彻底金鳞化龙。
    当然,往事不可追,这两条吴县令都不具备,故而这辈子是与翰林院无缘了。
    除去翰林院,地位最高的就要数六部、通政使司、都察院、以及地位稍低一些的各卿寺了。
    这之中都察院和六部大概属于第一档,通政使司的位置要稍微靠后一些,而各卿寺则是要更往后排。
    而在六部之中,最为显贵的自然要数吏部。
    这个掌握官员考评、升迁、改调的部门简直就是外朝的权力中心,与内廷的内阁交相呼应,一同处理大明朝政务。
    吏部设有尚书一人,正二品。
    还有左右侍郎二人,正三品。
    这下面还有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司。
    各司又有郎中一人,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这两个职位,吴县令虽然十分艳羡,但是起步太低,还是没有太大的机会调任......
    至于各司主事则是正六品。
    文选司在吏部四司中地位最高,因为其执掌了官员升迁、改调等权力。
    像吴县令,届时三年任期满了,要想考评优良就必须打点文选司的主事、员外郎。至于正郎郎中,往往不太会出面,便是想要结交也通常没有门路。
    每年的二月朝廷会进行考绩,除了新科进士初次授官可直接听选不用考绩以外,其余任满的官员要想升迁、改调都得入京述职,参加考绩。
    吴县令的任期还有一年,一年后就要去京师述职,同时等候吏部文选司考绩。
    吴县令在京师也认识不少显贵,也算有门路,但他也知道以自己三甲进士的出身要想立刻升迁到六部是不可能的。故而只能采用曲折路线了......
    他有一个侄子名叫吴文道,去年大比考中了进士,名次还不错,是二甲第五名。
    这个名次足够靠前,便是馆选庶吉士都不在话下。偏偏吴县令这位侄子相貌有些寒碜,竟是被天子嫌弃最终没能入翰林院修习。
    吴县令得知了这个消息直是仰天长叹了好一阵。
    难道他吴家就是命中犯冲,不适合做官吗?
    因为容貌问题没能当成庶吉士,这恐怕也是大明朝立国以来惟独的一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