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66章 西安危急

      甘陕总督杨岳斌也是湘军一系的。
    他是湘军水师的缔造者之一,在湘阴、九江、黄州、武昌等剿灭太平军战役中战功赫赫,一度与曾国藩麾下第一名将彭玉麟齐名。
    在先后攻克南昌、赣州之后,杨岳斌收降太平军残军十余万,受清廷加封太子太保,一等轻车都尉,并调任甘陕总督。
    毫无疑问,调任一个水军猛将去当个吃风喝沙的甘陕总督,上头是什么意思,可谓路人皆知。
    无奈当时湘军老大曾国藩是个“圣人”。
    给他机会他不中用啊!
    彭玉麟和曾国荃都劝不动他去染指神器,更别说是杨岳斌了。
    两江总督(曾国藩·湘军)、江苏巡抚(李鸿章·淮军)、江西巡抚(刘坤一·楚军)、湖南巡抚(李瀚章·淮军王文韶·湘军)、四川总督(骆秉章·湘军)、甘陕总督(杨岳斌·湘军)、闽浙总督(左宗棠楚军)……
    在如此大好形势下,曾国藩却不肯登高一呼,反而钳制友军,并带头裁撤部分湘军以表清白,可以说是“圣人”名至实归了。
    这里头固然有清廷拉拢分化,以及杏贞权术拉满的缘故,但后世《辛亥革命军奉天讨满檄文》中“曾胡左李,以本族之彦,倒行逆施,遂使虏危而复安,久留不去,此实孝孙之已醉,非逆胡之可长也”的评价,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
    曾圣人如此高风亮节,杨岳斌也只好把十余万太平军降卒全部含泪打包卖给李鸿章,然后带着心腹兵马十个水师营前往西安赴任。
    在赴任途中,恰逢僧格林沁战死,清廷连忙下令外军进入河南平捻。
    其实当时清廷是不太敢让兵多将广,威望中天的曾国藩来的,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是李鸿章。
    不过后者直接窝在苏州称病拒旨。
    清廷想到的第二个救星也不是曾国藩,而是正是半路上的杨岳斌。
    杨岳斌当即表示,自己心系朝廷,仅仅是去河南剿捻怎可安心?
    他奏请解除陕甘总督之职,要帅兵入京勤王,再不济也要来近畿保我大清太后和皇上二圣平安。
    爱看《三国演义》的杏贞,也不知道在看到这份奏章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联想。
    年轻的寡妇太后、幼帝、交横跋扈的陇凉地方军事大员……
    这样绝妙的组合很难让人不联想到董卓入京的故事。
    为了不让夜宿凤宫、废立幼帝的事情发生,清廷果断拒绝了杨岳斌的好意,命令他安心当自己的甘陕总督,不必挂念二圣,二圣谢谢您老一家门了。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杏贞的内斗策略再次大成功。
    杨岳斌这个水军大将到了西北面对胡乱确实表现一般,最后被找了由头革职降为三品顶戴。
    直到15年之后,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海军于福建沿海逞凶,清廷这才忽然“想起”杨岳斌擅长水师,要求杨岳斌“移孝作忠”,帮办福建军务,并率十二营赴援台湾,支援刘铭传。
    总之,杨岳斌这位湖南猛男一生蹉跎,但他对于满清的忠诚度也很存疑。
    左宗棠也是慧眼识人的帅才,多少也看出了杨岳斌内心深处和自己一样有着那一份执念。
    是很好的拉拢与合作对象。
    这也是为什么左宗棠会认为朱富贵西出甘陕天山的圣旨不是乱命,而有一定可行性的原因。
    否则真是必死之局,就算左宗棠再是如何以民族国家为重,也不可能白白带人去送死。
    因此,早在入陕之初,左宗棠便令信使前往汉中投石问路。
    但是他等到的不是杨岳斌方面的邀请,而是汉中知府胡惠林飞马亲至。
    这个久在行伍的汉子此时早就须发全乱,眉毛胡子上确实血迹。
    “左公,救救我岳父!”
    胡惠林翻身下马,只说了这一句话,便昏死过去。
    有些医术底子的白师傅上前探看,之间胡惠林额头滚烫,肋间、后背全是深可见骨的刀伤。
    胡惠林的副官哭诉道:“左公,胡人勾连俄夷,陕北沦陷,西安已经危若累卵,总督大人被围不得脱困,胡大人引兵救援却被胡人伏击惨败,兵马尽失。
    眼看秦川不保,丧兵失国,胡大人几欲轻生,被我等救下,恰好此时左公来秦,便拼死赶来,求左公速速发兵,若西安城破,白头胡兵进城,恐有不忍言之事啊!”
    闻言,左宗棠和赵喜柱都是大惊。
    作为事实上如今的军长与政委,两人一路上已经多次推演西北局势,但都没有想到情况已经危及到了这样的地步。
    细细询问之下,原来是3月时胡人诈开灵州城门,城内埋伏的胡兵里应外合,尽屠满汉。
    湘军宿将陶茂林、西安将军都兴阿出兵讨伐,本以红衣大炮轰塌灵州城墙,破城在即,却忽然受到两支古怪的骑兵上下合击。
    陶、都两军父辈受敌,几近覆没,两个将军也死在乱军之中。
    总督杨岳斌又帅陕安镇总兵雷正绾、河州镇总兵曹克忠合计2万大军与金积堡对战胡军。
    此时才知,那两支骑兵,其一为浩罕汗国阿古柏所部中亚骑兵,其二为沙俄哥萨克骑兵。
    与历史上相比,胡人更早,更深入的获得了阿古柏与沙俄的支援。
    这不得不说,西北局势大大超出了大明兵部和大元帅府的预估。
    这主要是情报的匮乏。
    由于语言和民族壁垒,【白色猎犬】暂时对于俄国的情报一无所知。
    而满清方面,由于大明的出现以及南方李、左的叛乱,相比历史上,对于西北地区的情报工作和控制力也变得更加差了。
    可以说,清廷对于保住西域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
    这就让大明方面对于局势产生了一定误判。
    历史上,俄国人是在1870年以后才出兵强占伊利的。
    而且俄国人与阿古柏和合作程度也很有限。
    他们甚至出兵灭亡了阿古柏的母国浩罕汗国(大致为今乌兹别克斯坦),并将之吞并。
    不过限制俄国人在西域大规模出兵与清军作战的主要原因,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相互牵制。
    就好像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之后,三国干涉还辽一样,俄国人占据西域同样受到了巨大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