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180节

      门口围着的邻居们眼巴巴地瞅着电话机。虽然大家经常去公用电话亭打电话,但自己家里装电话,周家可是这一片楼房的独一份。
    他们住的又不是干部楼。
    祝嫂子感叹:“你家日子可真是越过越好了。”
    周高氏现在越来越会说话,随口就应答:“是国家发展越来越好,我看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马上全面就会实行了。我们是沾了政策的光。来来来,今儿大家别走了,就在我们家吃晚饭的。我也不做复杂的,把咸鱼和香肠都蒸了,再炒个腊肉,烧个青菜,你们看怎么样?”
    众人赶紧谢绝,表示不用这么麻烦,他们回家吃就行。
    周秋萍笑道:“不麻烦的,饭菜从食堂打,我们简单蒸个咸鱼腊肉切一切而已。就这么说了啊,祝嫂子,小张,走走走,你们都跟我一块去买,不然我没手拎。”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大家自然不好客气,又张落着从自家拿东西过来。
    这还没过正月呢,各家都有年货没吃完。刚好趁着今天有美事儿,一块吃得了。
    人多的确热闹,明明也没什么大菜,最精致的也就是食堂炖的一锅羊杂汤,配着一盘盘切成片的蒸香肠,以及咸肉烧大白菜,还有切成块的蒸咸鱼,剩下的都是萝卜烧鸡,洋葱炒鸡蛋之类的。比起年夜饭,那肯定要逊色许多。可大家伙儿都吃的热火朝天,心里也跟着高兴。
    现在他们这栋楼的电话牵了线,那是不是意味着后面他们申请电话就方便很多?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用的呀。
    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哩。
    吃过饭,嫂子们帮忙收拾了锅碗瓢盆,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才走。
    周高氏迫不及待地翻出小本本,在上面找号码。
    洪奶奶家就住在社办厂旁边,厂里的电话就成了附近居民的公用电话,只要交钱都能打。
    她得通知自己的老姐妹,她们家装电话了,以后有事可以打她家电话。
    周秋萍看阿妈的得意劲儿,忍不住偷偷笑,还故意调侃了一句:“小心啊,电话费可不便宜。”
    周高氏傲娇地抬高了下巴,十分看不上女儿:“看你那抠缩的样子,挣钱不就是为了花吗?”
    周秋萍被她这倒打一耙给气乐了,好意思哦,当初是哪个在外面吃顿饭都恨不得拿眼睛掐死她的?
    周高氏一本正经:“那会儿咱们不是没钱吗?”
    她一扭头,瞧见墙上的钟,立刻拍脑袋:“哎呦哟,要放《大地恩情》了。”
    虽然现在有《上海滩》,也有《男儿本色》这样时髦的香港剧,但她还是喜欢看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那里是她的根啊,即便反映的是清朝末年的农村生活,看到钉耙锄头,她依然会感觉亲切。
    河水弯又弯,冷然说忧患,别我乡里时,眼泪一串湿衣衫……
    电视机一打开,主题曲的声音就传了出来。
    周秋萍也坐在沙发上,跟着一块儿看电视。80年代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还挺好看的,起码相对真实,不会让人穿着高跟鞋下田。
    周高氏一边观看还一边感慨:“还是人家香港拍的电视剧好看,真有意思。”
    青青突然间喊出声:“去香港玩,阿姨去香港玩。”
    其实她的意思是阿姨喊她去香港玩。
    奶奶乐了:“你个丫头哦,人家是大老板,说客气话罢了。”
    周秋萍却猛然回过神来。对呀,她要购买歌曲版权未必非得找音乐界人士,找商人就行啊。
    因为大部分歌曲版权其实属于词曲作者所在的公司。公司老板甚至完全可以不懂音乐,他只要能运营出挣钱的歌手就行。
    周秋萍笑容满面,立刻夸奖母亲:“人家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果然没错。”
    周高氏莫名其妙。这都啥跟啥呀?她说啥了吗?她什么都没说。
    老太太眨巴了半天眼睛,最后也只回了一句:“我还没到七老八十呢。”
    周秋萍哈哈大笑:“没错,你风华正茂,正是好时候呢。”
    一集电视剧播完了,时候也不晚。对于时尚人士来说,这个点儿夜生活还没开始呢。
    周秋萍拿着装修师傅留下的操作小册子,开始拨打国际长途。
    谢天谢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自家安装的电话也能打国际长途了,而不是非得跑去邮局排长队。
    她对着名片上的号码,一个个按下数字,然后等待对方接听。
    作者有话说:
    关于198.9年家庭电话能不能打国际长途的事,我找了很多资料,但彼此说法不一致。有的说当时北京打长途都得去邮电局,但也有的说当时上海人别自家在日本打工的亲人打电话,都是响一声,然后等对方打回头。这篇文的设定是能打。如果跟事实有出入,只能说抱歉。然后默念,架空文,架空文,架空文。笑哭。
    为了这篇扑街的够呛的文,我真的查了很多资料了。?
    第173章 打造自己的歌星(捉虫)
    苏珊还没下班呢, 接到电话之后颇为惊讶。她本以为是在内地的工厂打过来的,没想到居然是周秋萍。
    听说对方要找曹总,她笑着答应:“好, 这个号码是吧?我挂了, 等曹总有空,我给你打回头。”
    曹总刚好从办公室出来, 通知自己的下属可以下班了, 今晚她请宵夜。
    众人笑着感谢上司,苏珊赶紧汇报刚接到的电话。
    曹敏莉颇为惊讶:“为什么不直接转给我?”
    苏珊有点不好意思,压低声音道:“从内地打过来,一分钟要30块,对她来说可能会有点贵。”
    曹敏莉虽然平易近人,但她毕竟是大小姐出身, 以前还真没注意到这种细枝末节。
    现在, 她看着自己的助理, 满意地点点头:“很好,你做的非常好。”
    她想全面进军大陆市场, 一直跟下属强调要做大陆的生意, 就必须得以大陆的思维模式来看待问题, 这样才不至于水土不服,处处碰壁。
    让她说,这么多香港商人去大陆投资, 虽然大部分都赚到了钱,但她真正佩服的还是那位在北京投资航空餐饮的001小姐伍总。合资企业能办的那样和谐, 中港双方员工相处融洽, 也委实不容易。
    说到底还是香港这边不能端着架子, 到了人家的地盘, 就得尊重人家的企业文化和处事风格。让谁赚钱不是赚,你赚了人家的钱,还把下巴抬得高高的,但凡有选择,人家都要直接把你踢出局。
    她吩咐苏珊:“你带大家去吃宵夜吧,我回个电话再过来。”
    她进了自己的办公室,认认真真地回拨电话。铃声只响了两下,电话就被接起来了,可见对方一直守着电话机。
    曹敏莉未言先笑,即便知道对方看不到自己的脸,当你微笑着打电话时,声音能够透出积极的心情,听电话的人可以感受到。
    “不好意思啊, miss周,让你久等了,刚刚开了个会。”
    她记得江南的冬天挺冷的,虽然现在已经是正月下旬,但大晚上的吹冷风也挺够呛。
    周秋萍赶紧解释:“我在家呢,我家今天刚装了电话。”
    曹敏莉的年纪要比周秋萍大七八岁,对着对方,她有种看小妹妹的感觉。因为这妹妹积极向上,而且颇有见识,所以她态度越发和蔼,诚心实意地替她高兴:“那太好了,这个号码我记下了,以后都会常联系的。”
    她恶补过不少关于内地的知识,知道在内地装电话是件极不容易的事。别说是私人的,就是些小型工厂都未必能够申请到电话。
    周秋萍不好意思道:“今天一个是想给你报喜,另一个还是想请你帮忙。”
    曹敏莉稀奇了,从认识到现在,这位大陆的小妹妹除了求她帮忙救女儿之外,从来没开口对她提出过任何要求,这回她倒是好奇,对方究竟碰上了什么难事?还眼巴巴地打国际长途。
    周秋萍笑道:“实在是不好意思,真麻烦你了。我想买几首粤语歌的版权。”
    曹敏莉愈发好奇:“你买歌做什么?”
    周秋萍说了自己想开卡拉ok房的事:“要录磁带,但歌是人家的,我总不能拿来就用,所以想买版权,我们自己找人翻唱了再用。”
    曹敏莉深深地被震撼到了。
    不是因为周秋萍终于还是决定开卡拉ok房。反正这门生意谁都不可能垄断,看到了,想入场,实在正常。在深圳她没找到合适的场地,跑回江州开店,是个相当明智的选择。
    她真正震惊的点在她还是第一次听说大陆人要买歌曲版权。在她的印象中,大陆人根本没知识产权的概念。自己的东西被别人仿制了,正常。自己仿制别人的东西更加正常。
    这大概是苏联模式下的特点。
    就好比苏联人造武器,最初就是直接拿德国美国的武器依葫芦画瓢。后来自己发展好了,其他国家仿制他们的武器,他们也不管。
    从武器出发,延伸到方方面面。似乎在他们的概念中,知识与技术都不该垄断,不管那是不是他们创造出来的。
    其实曹敏莉不知道的是,这种状况也跟特殊时期的状况有关。改革开放之后,港台以及欧美流行歌曲通过各种各样的地下渠道艰难辗转进入了内地市场。但是,他们的命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跌宕起伏。
    比方说大名鼎鼎的邓丽君,她的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官方来说是绝对的禁忌,她的歌也被称为靡靡之音。但老百姓确实喜欢呀,尤其是音乐界人士,他们的渠道多一些,能够听到这些不在公开场合传播的音乐。他们想要将这音乐带给更多的人欣赏,只有两种渠道,一种是翻录磁带,但这种方式有很多限制,因为并不是每个想听歌的人都有翻录的设备。另一种就是翻唱。
    80年代早期有种说法叫做女学邓丽君,男学刘文正,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诞生的。
    像歌唱家朱明瑛,她的代表作之一《回娘家》翻唱的就是邓丽君的作品。当时为了能唱这首歌,她一口咬定这是河北民歌。因为邓丽君的祖籍就是河北。朱明瑛唱这首歌时是冒着政治危险的,一旦被有心人揪着不放,那就是政治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翻唱歌曲的人,与其说他们是在考虑经济效应,不如说在他们内心深处更多的是有种盗火者的悲壮。港台乃至欧美的流行歌曲,对他们来说,就是他们传播的信念。
    他们自然意识不到版权的存在。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当初翻译《公阐党宣言》时,谁也没考虑版权啊。
    曹敏莉对这些知之甚少,但仍然感觉新鲜又有趣。购买歌曲版权这种事在香港乐坛很常见。现在正是歌手风光的时代,有限的词曲作者根本不足以支撑起整个乐坛的繁荣。所以大批购买日本以及欧美等国的歌曲然后填上粤语词,重新翻唱,是常规操作。
    曹家虽然不涉足娱乐界,可香港就这么大,要说完全没联系,那根本不可能。
    她痛快地应下了周秋萍的请求:“行,我给你问问看吧。大陆市场这么大,想必会有音乐公司感兴趣的。”
    周秋萍大喜过望,赶紧报了一连串的歌名。这都是在羊城和深圳地区受欢迎的粤语歌。其实现在广东才是大陆流行音乐的中心,好些歌都是从南方开始流行起来的。
    曹敏莉询问她:“你有什么具体要求吗?”
    “我不要求唯一的版权,也就是说唱片公司可以将版权授权于我,也可以授权给其他人。”
    曹敏莉奇怪:“为什么这样?既然都掏钱买版权了,为什么不干脆拿下大陆地区的唯一授权?”
    周秋萍笑呵呵的:“好花大家戴,好歌大家唱,能让我们这边唱就已经很好了,我们不要求唯一。再说了,我要了也没用,到时候人家翻唱,我还能拦着?”
    曹敏莉忍不住微笑,这是事实。其实不仅仅在内地,香港歌坛一歌多翻的状况也很常见。除非拥有版权的人真闹上法庭,否则大部分唱片公司都默许这种事存在。毕竟真要维权的话,除非你财大气粗,不怕得罪这么多同行,不然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她点头答应对方:“好,我会给你问问看的。”
    看女儿挂了电话,周高氏好奇地问:“你买歌干啥?这有啥用?”
    这歌又不能吃又不能喝的,这要咋买啊?买磁带吗?
    周秋萍笑道:“买歌挣钱啊。”
    这个想法她是在回来的路上突然间想到的。从打口磁带的受欢迎程度就能看出来,人们不仅对物质生活有需求,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大。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应该算是流行歌曲磁带打天下的好时光。尤其随着随身听的流行,好多人都愿意买磁带听歌,一些在后来人看来相当稚嫩的磁带,动则也销量过百万。
    这个时代还没有水军,也没有刷数据一说。一首歌能不能红,除了它本身的质量之外,重要的是它的曝光途径。
    现在没网络,歌曲能够被大家熟知的途径不外乎主要是两种,一个是在电视上播放,另一个就是从广播里听。
    像中央台的《九州方圆》节目,就捧红了好多歌星。还有每年的春晚,让无数歌手走进千家万户。除此之外,就是电视剧的主题曲了,也在大街小巷流传。
    还有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通过声波,像各种歌曲传入大家的耳朵,也让一大批歌手被人们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