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54节

      就算意见相左,洪承畴基本也能做到不去掣肘,不去牵制,让熊廷弼来去自如。
    当然,他也明言在先。
    要是你熊廷弼擅作主张,做了什么错事,导致辽东局面倾覆,我洪承畴还是要上疏弹劾你,为自己辩白。
    洪承畴出关,巡抚辽东,总是要领一批军队和补给的,这批人马是朝廷从宣府镇调来的,战斗力有一些。
    统领这批人马的参将名为薛来胤,历史上是个无名之辈,但的确是有真本事。
    纵览晚明史,像薛来胤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万历四十六年时,辽东尚未兴大兵,薛来胤驻宣府,为一游击将军。
    自古以来,文死谏,武死战。
    文人靠朝堂上磨嘴皮子,博得功名,以党争庇佑升迁,像薛来胤这样的武官升迁,只能靠以命搏命换来的战功。
    薛来胤自游击开始,出生入死,与蒙古拼过命,和建虏对过阵,升到参将,别人是十几年,他只用了三年。
    人家文官在朝堂上以笔为刀,挥斥方遒,薛来胤则是提着脑袋,为了大明在四处与人拼命。
    升官路上,他是踩着敌人血淋淋的脑壳,一步步过来的。
    三年间,他曾跟随过数位地方总督要员,四处作战,可是到了辽东,他才知道什么叫人外有人。
    如辽东经略熊廷弼这样雄才大略的,他还是首次领教。
    身为洪承畴的部下,薛来胤却对熊廷弼言听计从,就是因为他知道这位熊经略的能耐有多大。
    薛来胤最怕的,就是经略与巡抚不和。
    他本人愿意支持熊廷弼,但又因为是洪承畴的部下而不得不听命于他。
    如果真的经抚不和,那就很让他纠结。
    所幸,熊廷弼只是与广宁参议王化贞不合,新任巡抚洪承畴在许多大事上都与熊廷弼站在一起。
    就算两人起了口角,洪承畴顶了天也就是全盘退出,不争功,也不担罪。
    洪承畴对很多事都看得清楚,辽东这个地方,是个是非之地,少说话、少争论,那是最好的。
    他本不想来,可眼下皇帝非要自己来,那就只好做到洁身自好,不去搅局了。
    第七十一章:辽阳兵议(下)
    辽阳,经略府。
    熊廷弼召集众将,对天启元年的辽东战况加以分析,以此定下接来下的战守之策。
    座下诸将,泾渭分明的形成了两个小团体。
    其一,便是薛来胤领着自宣镇而来的援辽军将,其二,为以曹文昭为主的本地熊廷弼麾下辽将。
    诸将分批到场,落座后,都是静静望着上面嘴不饶人的辽东经略熊廷弼,感觉有些好笑。
    能耐这样强的一位经略,嘴巴居然和他们这些大老粗一样不干不净。
    他们都知道,万历末以来诸多经略之中,熊廷弼称得上最有作为的那个。
    论治军,熊廷弼治军严明,体恤兵士,论战略部署,他的策略将辽阳、沈阳、广宁一线固若金汤,常让奴贼找不到地方下手,足堪此任。
    可他性格乖戾、自负,在朝中、军中亦是久负“盛”名。
    在辽阳这段时间,熊廷弼有时如这般升帐,与麾下诸将讨论各地战情。
    有时也亲登城楼,了解各地军马、器械是否充足、完备。
    每隔一月,熊廷弼又要在辽阳检阅观兵,巡视米仓,亲向管理各署的小书吏询问辎重粮草所剩多少。
    若有一处存备粮草不够半年所需,熊廷弼会立即向兵部问粮,可谓是面面俱到。
    半月以前,后金退走,明军收复沈阳后,很快发现当地给养不足的窘境。
    起初,熊廷弼向兵部发文书,请往沈阳运输军需物资,以供重建城桓,抵御随时可能侵袭的建奴。
    可偏偏这时,驻扎在广宁的参议王化贞也上文书,称广宁缺少粮饷,请兵部调拨。
    王化贞为东林党要员,当朝首辅叶向高得意门生,而今的兵部尚书张鸣鹤,同为东林显要。
    半月过去,沈阳新城仍旧破破烂烂,已严重耽误工期,军民士气低下,缺银少粮。
    倒是十分充裕的广宁,又源源不断送去了新的粮饷和物资,这让熊廷弼更加气恼。
    最近几日,在完成以上必备要务之余,熊廷弼总不会忘了一件事,即痛骂广宁参议王化贞与兵部尚书张鸣鹤。
    见众人到齐,他拿着一份文书扔到地上,道:
    “这个王化贞,是昏了头吗?”
    “与我争夺粮饷也就罢了,平辽大军?”熊廷弼气的胸前不断起伏。
    “辽人何曾叛国,他给朝廷王师宣扬这种名字出来,岂不要逼反了辽人?!”
    闻言,曹文昭也是无奈。
    “已不是要逼反辽人,近几日末将听了不少传闻,说是广宁辽人不满,想要王师改了平辽大军这个称谓。”
    “那王化贞不从,反令将士打伤辽人。”
    “这等人,朝廷为何会让他做参议?”初来乍到的宣镇参将薛来胤满脸疑惑。
    曹文昭将拳头砸到桌上。
    “那王化贞可是当朝叶阁老的门生,还有兵部尚书张鸣鹤,也倾向于他,广宁之粮饷,向来都是富于辽沈。”
    薛来胤点了点头,又听将领在下面低声议论。
    “王化贞引辽人不满,岂不是要连累了我们?”
    “经略本欲在这月修复沈阳,以托为坚城,伺机再复蒲河、抚顺。”
    “时下都五月了,物资还没到?”
    “都调往广宁去了,这沈阳就算收复了,怕也是守不住。”
    熊廷弼穿着常服,坐在经略府大堂正中,背后两米余长的几案上,以黄色绸缎包裹着紫禁城里皇帝御赐的尚方宝剑。
    所谓不怕神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广宁参议王化贞在后方昏招迭出,让熊廷弼是头疼不已。
    座下诸将聊到王化贞常挨这位经略骂的事儿,有人发出一声怪笑,肃穆气氛顿时全无。
    熊廷弼听他们愈发放肆起来,冷冷地瞥了一眼。
    诸将见到,立即凝神屏息,再不敢笑语。
    良久,熊廷弼将文书放在一旁,揉了揉眉心,无奈道:“现下看来,奴贼见皮岛那边攻不下,就要回来了。”
    “物资都发到广宁去了,沈阳毫毛未得,以如今的情况来看,怕是守不住了。”
    听这话,诸将面面相觑。
    薛来胤与曹文昭对视一眼,皆不知他是下了命令,还是在自言自语。
    二人带领诸将纷纷起身,说道:“请台台训示,我等谨遵钧命!”
    熊廷弼死路被打断,先是一愣,然后道:“训什么示?你们都坐下!”
    诸将无奈,旋即再度入座。
    熊廷弼起身,在堂内来回转着,自语道:
    “王化贞得了沈阳的粮饷,又放出什么平辽大军尽在广宁的消息,怕不是要主动出去进攻?”
    熊廷弼走到地图前,望着图上道:
    “王化贞要进攻,只能自广宁取蒙古。”联想到王化贞最近的所作所为,他终于断定,遂一声大叫:
    “王化贞这个草包,沈阳军民十四万众,人饥马疲,都等着他的粮饷才能复城,他却从不过问。”
    “现在居然把主意打到蒙古头上去了,他是嫌辽左覆地还不够快吗?”
    薛来胤、曹文昭等将听熊廷弼在言语之中,将王化贞自以为得意的策略,贬低得一文不值。
    都觉得事情已到了十分危急的时刻,辽东又要出大事了。
    其实,熊廷弼虽然对王化贞不满,但大是大非上他仍不会被愤怒左右了情绪。
    在座的诸将,都是凭借战功升上来的,但凡与后金、蒙古交过手的,皆明白熊廷弼并非危言耸听。
    王化贞如果真的出兵蒙古,必败是朝夕之事,届时后院起火,辽沈之势更加艰难。
    曹文昭皱眉道:“广宁以外并无天堑,出兵蒙古,守无可守,在平原上则成了活靶子,简直是自寻死路。”
    “台台,如此道理,那于广宁参议多年的王化贞,难道还会不明白?”
    熊廷弼冷笑道:“王化贞能懂个屁,速发快马通往广宁,令他不许自出!”
    言罢,见一名将领转身离去,熊廷弼嗟叹一声。
    “只希望来得及吧。”
    言罢,他呵呵几声,且又自语道:“估计到了也没什么作用,那王化贞必不会听我令。”
    说到这里,诸将都是愁眉不展。
    这形势刚好没几天,便又坏起来了…
    这时,一匹自关内而来的快马停在经略府门前,一名兵士呈着份文书,入堂后高声道:
    “兵部令,命熊廷弼复沈阳后,即令本部军马前往广宁,以助参议王化贞!”
    此前,王化贞在广宁搞自己的,熊廷弼也忙于辽沈之事,无暇他顾。
    但这次,他与王化贞在广宁问题上起了争执。
    辽东巡抚洪承畴怕引火烧身,不闻不问,而兵部在此事上下的这道命令,熊廷弼虽早有预料,却仍是火冒三丈。
    本还想着全当不知,力守辽沈。
    张鸣鹤这道文书一下来,几乎就是逼自己在抗命和放弃辽沈上做一个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