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黄天之世 第520节

      袁绍麾下除去普通的郡国兵外,共有三支强军,正是这三支强军,为袁绍赢得了一场又一场大胜。
    第一支,便是以西园禁军为骨干,培养出来的一支重步兵——“武威军”
    袁绍麾下的魑魅在并州也不是全无收获,如今袁绍编练的这只重步兵,和黄巾军的武卒十分相似,但是他们的装备却要比黄巾军的武卒营要好上一些。
    黄巾军的武卒,现在佩戴着环臂铁甲,身穿着铁胸甲了,手持盾枪,但是下半身的防护不佳。
    而财大气粗,获得了冀州、幽州、青州三州世家豪强支持的袁绍,直接连下半身的防护都列装的差不多了,而且一部分的武威军的军卒甚至能加穿一层皮甲。
    武威军由高览亲自统领,共有六千人,如今跟随着高览一起在黎阳镇守。
    除去武威军外,还有鞠义的三千先登营和审配精心训练的六千强弩营。
    鞠义麾下的三千先登营,皆是选拔健勇,以及本家的家兵组成,勇悍非常。
    界桥一战,公孙瓒麾下闻名北疆的白马义从差点被其打的全军覆没,也成就了先登营和鞠义的威名。
    如今鞠义的官职也是一路水涨船高,和高览两人都已经是封号将军。
    袁绍如今麾下军将的官职都还是颇为正常,并没有如同黄巾军一般将军名号颇多,鞠义和高览两人如今的军职在冀州算的上是最高。
    不过除了这三支强军之外,袁绍麾下的其他部曲的素质却是良莠不齐。
    这一部分约有七万余人,其组成的成分也十分复杂。
    一部分是前冀州牧韩馥麾下的部曲,以及幽州的郡国兵,公孙瓒的落败太过于突然,幽州的底子基本保存了下来,没有被打烂。
    这一部分的部曲,战力较强,他们跟随着袁绍、刘虞南征北战,而且装备颇为精良。
    另一部分则是征募世家豪强的私兵、家兵入行伍,还有便是各地的乡勇和新募的军卒。
    这一部分的军兵虽然经过了数次大战的洗礼,这些军卒也算上见过了血,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具备了基本的军事素养,但是也仅此而已,只能是说比其灵帝时期的冀州郡国兵要强上一些,但是也不多。
    不过能一次性集结十万余名野战的部曲,足以看出袁绍的实力。
    袁绍如今麾下的十万大军,和许安当初在战剧河东郡、上党郡时就有的近十万黄巾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许安当初之所以在当时就有十余万大军,那是因为几乎是全民皆兵,素质参次不齐,而且兵备甲胄少的可怜。
    而且庞大的军队,只山靠着劫掠州郡和山中贼匪存下的存粮勉强坚持,后期不得不裁军,精兵简政,开源节流。
    现在许安占据二十五郡之地,野战兵力都达不到十万人,能马上集结起来对外作战的部曲,勉强有五六万人左右。
    孙坚于白马、延津、濮阳等地屯兵,和袁绍争锋相对。
    袁绍和孙坚两人相争,双方各自代表着背后的朝廷,西庭长安、东庭陈都。
    袁绍陈兵十一万,而集结在濮阳一带的东庭军,也有十一万余人,但是略少于袁绍军一些,但实际上战力却要更强。
    以孙坚为首的豫州兵有三万人,袁术麾下的南阳兵一万,禁军一万,兖州兵两万,荆州兵两万,扬州军一万,合计约有十万。
    平原相刘备也带领着麾下的五千精骑,还有两千余名步卒也加入了东军的序列。
    刘备所在的位置实在是太过于尴尬,东、北两面皆被青州军占据,而南面也被黄巾军占据,只有西面安好,孙坚权衡利弊之后,还是选择放弃平原,他要全力对抗袁绍,这一战实在是太过于关键。
    邺城府衙内堂,灯火摇曳。
    袁绍隐于阴影之中,看不清面容。
    田丰和沮授两人皆是眉宇紧缩,凝视着身前挂着的堪舆图。
    不过怪异的是,明明东郡一带的大战一触即发,但是挂在堂中的堪舆图却并非是东郡的地图,而是涵盖了大汉十三州甚至北境诸部的地图。
    “凉州慑服,许安如今在北境无人敢犯,声威正盛,我等名义上虽为盟友,但是我们都清楚许安的秉性。”
    “董卓如今处于关中之地,偃师惨败之后洛阳再度丢失,现在被许安三面包围,已是被困死于关中。”
    堪舆图上凉州、并州等地被淡黄色的染料所绘染,从三面包围着关中之地,就像是一个口袋一般,将其装在了袋中。
    沮授冷哼了一声。
    “许安其人,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狼子野心,必然不会安分。”
    “恐怕我军和东军陷入鏖战之际,欲要分出高下之时,便是黄巾军兵出太行之日。”
    田丰转过身,停住了身形,虽然他们击败了公孙瓒,但是局势反而更为不利。
    董卓坚持的时间远比预料之中的更短,不得不说,孙坚确实称得上是当世名将,就是昔日的皇甫嵩也没有如今孙坚的功绩如此耀眼。
    许安占据并州,黄巾军兵强马壮,虎视眈眈,就等着他们在搏斗之中漏出疲态,趁机渔利。
    坐山观虎斗,两虎相斗,一死一伤,好算计。
    田丰很清楚许安想要做什么,黄巾军在等什么,但是问题是现在他们已经是骑虎难下,没有了扬州、洛阳等地的牵制,孙坚绝对会立即北伐。
    与其等待孙坚发起北伐,不如先占下先机,先声夺人。
    这也是为什么田丰和沮授鼓动袁绍发出檄文的原因。
    不过眼下的局面棘手非常,必须要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第六百二十一章 四路围攻
    袁绍面色阴沉坐在席上。
    他并不信任许安,魑魅的禀报也证实了太平道并不安分。
    如今黄巾军已经从凉州撤离了大部分的军兵,黄巾军的主力重新回到了并州,同时冀州鹰狼卫的活动也有活跃的迹象。
    他知道田丰说的正确,许安一直在等,等待着一个可以冲出并州的机会。
    董卓落败的实在是有些快了,而孙坚稳定内部的速度也超出了袁绍的预想,所以现在的一切这才显得有些慌乱。
    “许安最大的可能是趁我军与东军鏖战之际,攻取幽州。”
    田丰指着北境的幽州,面色凝重。
    “黄巾军骑军骁勇,凉州骑尚不能抵,又有匈奴、上谷乌桓相助,若是攻略幽州,我军主力如今都在南方,多半是难以抵挡。”
    蹋顿虽然骁勇,但是也只有一人双臂,黄巾军中的勇将可并不在少数。
    三郡乌桓连番作战,损失颇重,濡水一战,汗鲁王乌延都被阵斩,后来又被公孙度击败。
    田丰很清楚三郡乌桓和如今幽州的守军,绝无可能阻挡黄巾军侵攻。
    袁绍面色难看无比,击破幽州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何能够轻易放弃。
    “要想保住幽州,起码需要四万大军守备,才能抵御的住。”
    沮授眉头紧蹙,凝望着身前的堪舆图。
    若是调集四万军卒北上,那么幽州是能保住,但是南线却无法阻挡孙坚,到时候保了幽州,却没有办法保全冀州,这无异于舍本逐末。
    “此战胜负,关键在于雨董卓。”
    田丰面色凝重,面对着袁绍,郑重其事的说道。
    “董卓?”
    “不错,正是董卓。”
    田丰沉声道:“董卓如今被困于关东,南方汉中地势险峻,无法向南扩张,东西北三面皆被太平道所占,犹如笼中困兽。”
    “董卓正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田丰的手放在了被浅黄色染料所包围的关中地区。
    “偃师之战董卓军败,实力大损,但是其关中之地,却还有不少的军卒,不过这些部曲因为需要防备许安,所以并没有被派出,这也是为什么孙坚能在各地纷乱的情况下,挡住董卓军的进攻。”
    “既然许安想要观两虎相斗,从中取利,那么便将他也拉入乱战之中,让其没有精力可以进攻我幽冀两地。”
    袁绍双眸微凝,抬头看向田丰。
    “你是说,让董卓进攻许安,使得许安无暇分身,没有多余的军力可以进攻我军。”
    “明公所言,正是在下心中所想。”
    田丰拱手作了一揖,沉声道。
    “如今关中局势明眼可见,董卓的谋主李儒并非是庸碌之辈,必定也能清楚的认识到如今的关中的危险和他们如今的困局。”
    “许安占据凉并两地,对董卓的危险比对我们要大的多,董卓心中的担忧也比我们要多,所以我认为只需要派遣说客一名,陈述利弊,便可促使董卓北伐许安,将许安拖入泥潭之中。”
    许安现在占据北境,想要在继续扩张,是绝对不可能去攻击北方的鲜卑部。
    北方鲜卑诸部原本共有三部,东、西、中。
    西部鲜卑很早便脱离了鲜卑的序列,已经被许安攻灭,其残部在北地被乌孙等部打得节节败退,现在似乎是并入了中部鲜卑之中。
    檀石槐死后,和连之弟魁头于是代骞曼统领鲜卑,其子骞曼年幼,并没有生出什么问题。
    但是随着骞曼渐渐长大,但是魁头却不愿意退位,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便在鲜卑两部之中爆发。
    魁头和骞曼两人实力相当,东部鲜卑支持魁头,而中部鲜卑支持骞曼。
    鲜卑虽然内斗已经长达近十年之久,但是双方并没有大规模的交战,因此实力尚存,许安不可能为了北方的酷寒之地,去找鲜卑死磕。
    而且消灭了鲜卑也无济于事,北地还有部族,除非是一路打到北冰洋附近,否则终究是难以消除后顾之忧。
    既然不可能进攻鲜卑,那么唯有幽州、冀州、司隶、益州四州可选,而其中最大的可能便是幽州和司隶两地。
    “董卓如今陷入了困局,唯一的破局方法就是击败许安。”
    田丰目光深沉,低声道。
    “董卓,他已经没有了选择。”
    袁绍沉吟了半响。
    “许安如今麾下军将雄壮,兵卒强盛,恐怕董卓难敌许安,反而是在加速关中之地倾覆的时间。”
    田丰顿了一顿,笑道。
    “董卓麾下兵马还有数万人,再不济也可以将许安拖入泥泞之中,无论董卓出击胜败,许安所有的注意力都将会放在董卓身上,而我军便可以趁此机会击败孙坚,夺取兖州与青州连为一体,而望豫州、关中之地。”
    “一旦我军击破孙坚,便可占据洛阳,打通与关中之联系。”
    沮授转过身,目视着袁绍。
    “届时我军军进关中,西迎大驾,即官邺都,兵强士附,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董卓死活,与我等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