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159节

      虽然没像帮瑞王那样,直接派人手帮他们打地盘, 却同样给他们提供了可以活着去海外,并且在海外生存下来的机会, 帮他们选的那些岛, 除了距离大安远了些, 拿下的难度并不高。
    所以他们收下这些礼物,完全不必有任何的负担,何况人家这次派使者随船队来大安送礼,可不是在表达感谢。
    “礼施于人,必有所图,庆王他们会托人带回来这些礼物,当然是对我们大安有所求。”
    正宁帝好奇地问道,“莫非他们也打算像瑞王那样,邀我们水师驻扎到他们的地盘上,帮他们打海盗?”
    何殊点头道,“可能是存有这种打算,要不然,他们完全没必要下这么大的本钱,不过具体情况,还是等到他们派来的使者抵京后再说吧。”
    正宁帝点点头,“虽然这几年来,你一直给水师扩大规模,但是这么一来,这水师的人数依然不够充足啊。”
    安宁岛上长期驻扎着水师第二舰队,与大安这边的水师大营,两年换防一次。
    大安使者前往瑞国,传达出大安这边的结盟意向后,瑞王随即就派出他的第三子亲自来大安朝见,并缔结盟约。
    大安如今已派出一支舰队常驻在幕浮岛外围的群岛上,帮忙守护幕浮岛的安全,不干涉瑞国内政,甚至非必要,不与瑞国人有来往,却成功为瑞王奠定了他在瑞国的绝对统治地位。
    大安水师第三舰队出动,将那些时常侵扰瑞国的海盗剿灭大半后,那些此前还蹦跶得挺厉害的幕浮岛本土势力失去外部助力,现已变得消停不少。
    说到水师人数问题,何殊也感到有些挠头。
    “唉,还是人口数量问题,大安的人口还是太少了些,不过儿臣在去年的秋末之际,让水师在新三省那边的沿海区域招了一大批新兵,现已接受几个月的训练,虽然差了点经验,也能勉强派上用场。”
    随着新三省的那些官员纷纷上书,表达出迫切地希望新三省能够得到朝廷的一视同仁,何殊已在去年秋季时宣布,在新三省正式废除原西月旧规旧法,统一实施大安基本法规制度。
    为表明朝廷对新三省的百姓不存在什么偏见,还让各军都在新三省征了一批兵,最后算下来,数水师招募的人数最多。
    只因水师不仅待遇好,赚外快的机会也多,新三省沿海一带的村镇中,早就流传着与大安水师相关的传说。
    所以听说水师在他们那里征兵,那些符合条件上的年轻人,都是踊跃参与。
    对他们而言,反正都是要在海上讨饭吃,与其过着靠天吃饭,冒着每趟出海都有葬身大海的风险,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远不如去水师。
    “这人手够分就行,一想到我们大安现在的摊子铺得这么大,朕这心里既感到自豪,又忍不住感到有些担忧,毕竟海外的那些都远得够不着,这要是出了点什么变故,我们一时半会儿的都接不到消息。”
    何殊笑着安抚道,“父皇不必担忧,海外的就算出了些什么变故,对我们大安本土的损失也有限,儿臣想的,就是宁愿冒着那些未知的风险,也要为大安筑出一道道最坚固的防线,确保我们大安本土的安全,海外那些,得失心可以看淡些,如今最重要的,就是大安的统一大业了。”
    只见何殊不知何时已经走到大安舆图前,正抬手指向西南方向的那一片。
    虽然早就知道在何殊的计划中,从没遗漏过那里,但是此刻听出她已生出剑指那一带的想法,正宁帝还是忍不住感到忧心忡忡。
    “皇儿,那边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想要靠武力收复那里,可不那么容易,我们还是从长计议得好,若能像谋划西月那样……”
    说起谋划西月的事,正宁帝就感到压力有点大,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先帝恨西月反复无情,背弃大安,大安却拿对方无可奈何,只能无能狂怒的场景。
    结果西月现在被他的太子给算计得王族死绝,直接被纳入大安的版图,随着大安的法规制度在新三省彻底落实,原西月已经变得彻底不复存在。
    在正宁帝看来,还是这种兵不血刃式的谋划最省事,遗祸最小,即便说起来的时候,难免会感到有那么点不大好意思。
    “父皇,理山与西月的情况不同,理山国本就是我大安的属地,是被我们的先人给弄丢的,我们作为后来者,有义务要将其收复,用绝对的武力将之收复,为在平叛之战中的战死在那里的先辈们一雪前耻,也为杀鸡儆猴,用理山王氏九族的人头,警告那些胆敢试图分裂大安领土的人,敢当叛国的罪人,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听出何殊这话中的坚定与决心,正宁帝觉得自己的心都忍不住颤了一下,情绪也莫名有些亢奋。
    “皇儿的信心如此充足?”
    何殊点头道,“这是当然,只是目前的时机尚不成熟。”
    她没有说的是,想要以绝对的武力取胜,并不耽误她在暗地里施些手段,为大安制造一个合适的出手时机,毕竟她向来珍惜将士们的生命。
    就算战争的伤亡避无可避,她也会在此之前,全力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尽量减少这种伤亡。
    武器、粮草、药材等战略物资,她甚至早在前两年,就已开始安排人在私下里做准备。
    正宁帝当然知道这件事关系重大,所以他在知道这个消息后,没有对外透露丝毫的口风。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两人的这番对话发生不久,合城那边就传来消息,蛮族遭遇到来自草原另一端赤罗大军的袭击,损失惨重,向大安紧急求援。
    接到这个消息,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们再次吵作一团,有人认为草原蛮族已经成为大安的友邦,大安理应赶紧出兵相助。
    有大臣却认为,草原蛮族前两年还曾组建联军,试图袭击大安,可见他们是亡我大安之心永不死,大安理应放任他们自生自灭。
    反正那赤罗大军来自草原的另一端,距离大安十分遥远,有草原作为天堑,注定给大安造成不了什么威胁。
    还有大臣认为可任由他们战得两败俱伤后,再出兵将双方都吃下,顺便将草原也彻底纳入大安版图。
    何殊神情平静平静地高坐大殿的上首,双目微垂,让人看不出她的丝毫情绪。
    等到他们的议论告一段落后,何殊才神情凝重地开口道。
    “听到诸卿的建议,孤在经过认真思考过后,决定出兵相助,毕竟我大安乃是仁义之邦,那草原蛮族既是我们的近邻,且是合作关系十分好的友邻,不能让他们寒心。”
    听到何殊的话,建议要出兵的那些大臣赶紧道。
    “殿下高义,想来经此一事后,我大安精锐之师的威名与仁义之名,定能远扬四海。”
    另一部分主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大臣试图劝阻。
    “殿下请三思啊,大军一旦出动,不仅会出现伤亡,还需耗费大量的钱粮物资,为了那些草原蛮族,实在不值啊。”
    为了能让那些草原蛮族归化,她这些年可没少费劲,让他们在那些赤罗大军的手上吃些苦头,更有助于加快这一进程,何殊并不介意。
    但她既不愿看到嘴的鸭子,就这么飞到的那赤罗大军的碗里,也不愿看到她盯上已久的草原换上新主人,他们大安从此换个机新邻居,或者说是多个新敌。
    所以何殊在接到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大安必须要出兵,但是这个出兵一定要恰到好处,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丰厚的利益回报。
    将这件事拿出来议论,也是为了彰显她不顾许多大臣的反对,坚持要出兵援助草原蛮族这个邻居的态度之坚决。
    同时也更凸显出大安朝廷不计前嫌的宽容大底,对邻居的重情重义。
    所以面对这些大臣的劝阻,她耐心地劝解道。
    “诸卿的想法,孤心中明白,也能理解,只是蛮族虽在过去与我们大安存在一些恩怨,但是那些首恶都已受到应有的处罚,如今在蛮族主持大局者,都是对我们大安心怀善意,愿意与大安保持世代友好关系的好邻居,我们一定要对其全力相助。”
    何殊这话说得掷地有声,态度坚定,就算心中里赞成,众大臣不管心里如何想,都只能听着她当朝连发数道相当于圣旨的太子口谕。
    毕竟现在的一应政令,皆出自太子之手,他们对此早已十分习惯。
    做完那些明面上的安排,退朝之后,何殊才叫来冯立,让他通过特殊渠道,发出一道关系重大,却不为外人所知的手谕。
    “……务必要亲自交到木将军手上,他知道该怎么做。”
    第二百零二章
    正宁十六年春夏交替之际, 何殊正与朝臣们为今夏遭遇水灾的几个地区,调拨赈灾钱粮等物资时,合城边境传来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
    夷北军应蛮族四大王庭所求,深入草原助其抗击赤罗大军, 与本驻扎在新三省边境, 却穿过戈壁天堑, 直接绕到大后方截断赤罗大军后路的卫西军,一起前后夹击,成功将其给包抄掉。
    几十万的赤罗大军东上以来, 一路势如破竹,灭掉无数小军, 却彻底载在他们还没来得及招惹大安军队手中, 逃出生天者寥寥无几。
    朝堂上的众大臣们这才知道,原来太子明面上只派出夷北军襄助草原蛮族,实际上还在暗地里派出了卫西军。
    也是直到这时,有些大臣才隐约明白, 为何大安要将原来的西月彻底弄到大安的版图中, 原来从那里的边境出发,可以与草原方向守望相助, 打击想要从两处方向过来的任何侵袭。
    在此之前,夷北军与卫西军分别两道相隔遥远,完全不在一个方向的边境线,谁也没想过他们可以有打配合的可能。
    随着原来的西月王国成为现在的新三省, 再看大安舆图,就能看得出来, 大安的边境防御形势已然大变。
    安和省边境外的那片不毛之地, 也就是戈壁滩, 既是可守卫新三省的天堑,戈壁滩的另一端,则是一条非常关键的战略通道。
    收到两军俘虏十余万赤罗大军,已经按照她的指示,令俘虏分别在草原边境与戈壁滩修筑大安烈士纪念墓,战壕、长城等工事的消息,何殊的心情却十分沉重。
    因为这一战,大安战亡近千,受伤的将士人数更是多达上万。
    这样的伤亡对从前的大安而言,乃是常事,可是对于何殊而言,这个伤亡数字实在太过庞大,让她感到心痛不已。
    可她心里清楚,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之处,避无可避,而她能做的除了在战前战中尽力为将士们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外,就是在做好战后抚恤与安置工作。
    于是最新一期的邸报上,不仅刊登出朝廷在太庙附近修建烈士纪念碑阁,皇上与太子亲率文武百官祭奠战亡将士,发表哀悼致辞的内容,还公布出朝廷对战亡将士的抚恤标准,以及朝廷为在此战中受伤及退役将士们,提供的各种医疗及生活保障方面的安排。
    这不仅是战亡将士们古往今来都不曾受到过的至高礼遇,同时也是还活着的受伤及退役将士们,从不曾有过的优待。
    受益者将会涵盖大安近几十年来,所有可以找得到名单,有记载或确实证据的将士。
    朝廷对这些为保家卫国做出牺牲与贡献的将士们,所给予的高度认可与肯定的态度,不仅让大安各地的驻军将士们感动不已,也让老百姓也对这些将士们悄然改变态度。
    曾让人避之而唯恐不及的兵役,如今却成了许多年轻人积向往的事。
    毕竟邸报上说了,若非有大安将士们在前线为大安浴血奋战,成功将这那几十万赤罗大军歼灭及俘虏,大安势必会在日后多个难以对付的大敌,面对更多的侵袭,让大安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更多威胁。
    “殿下,这般郑重其事地公开表彰将士们的功绩,会不会有些太过?”
    听到钱阁老的话,何殊淡笑着回道。
    “这些可曾言过其实?几十万赤罗大军不仅兵强马壮,还都手持精良武器,若非我军在此战中表现出色、悍不畏死,如何能够打赢他们?这些都是我大安将士的真实功绩,孤所做的不过是将之公开,并表示赞许与嘉奖而已。”
    面对何殊的坦然大方,钱阁老的心情有些复杂,但他还是说出自己想法。
    “殿下仁义,臣等有目共睹,可是这样一来,实在很容易让那些将士滋生出居功自傲的心态,易生祸患,那理山国王氏就是前车之鉴啊。”
    何殊十分确定位自诩是寒门出身,其实准确地说,应该是地主出身的钱阁老,肯定是在她将与理山国有关的那段历史拨乱反正前,就已知道那些差点被埋没的真相。
    只是这位心机城府够深,特别擅长左右逢源,也特别能忍,直到如今连他也感受到文臣地位受威胁,认为她将武将的地方提得太高,才会忍不住跳出来。
    而且还是一上来就拿理山国王氏做类比,好提醒她武将坐大的威胁与教训。
    “孤早说过,叛国之贼人人得而诛之,只要我大安的将士,没有做出背叛国家与百姓的举动,孤都愿意相信他们、不会亏待他们,这是所有愿意为保家卫国,不惜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们,都值得的待遇。”
    听到何殊的回复如此掷地有声,态度光明磊落,钱阁老不禁有些语塞,但他还是忍不住道。
    “殿下,这些将士们不过是在尽分内之责而已,朝廷不仅不惜代价地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还给他们提供如此优厚的伤亡抚恤与退役安置,已经非常对得起他们的付出,实在没必要如此抬举他们在百姓心中的声誉和地位。”
    何殊很想问问对方,同样的条件,让对方上战场,他敢不敢去与那些人高马大的赤罗大军拼杀,但她照顾到对方的面子,忍了。
    “钱阁老,孤想做的,只是不隐瞒所有人为大安做出过的各种努力与贡献,就算这些会提升他们在百姓心中的声誉与地位,也是因为他们值得,这些人,不只是包括这些在前线奋战的将士,也包括朝野上下的文臣,甚至还包括那些教席与大夫,孤认为,你只拿将士们说事,未免失之偏颇啊。”
    听到这话,钱阁老的脸色瞬间涨红,因为经太子这么一说,他才突然想到,在此之前,确实还有带领百姓抗洪的官员,研究出种植新方法的司农官员,或是研究出某种新药配方的大夫等人的事迹,都曾相继被登上公开邸报。
    那些也曾让他感到不满,认为那些人德不配位,朝廷完全没必要因那种微不足道的功绩嘉奖抬举他们。
    只是相较而言,那些好歹都算是文官阵营,他才没太在意,只是这次如此郑重其事,不吝夸赞地嘉奖那些将士,让他敏锐地感觉到威胁,他才忍不住。
    文武官员争夺在朝堂上的地位与权力,在百姓心中的声誉和影响力,乃是从古至今,一直不存消停过的保留节目。
    即便被何殊不动声色地戳破他的隐晦心理,钱阁老仍然坚持道。
    “殿下,是老臣糊涂,只考虑到这件事将会产生的隐患,无意间忽略了其他人与事,只是殿下大度,待臣等一片赤诚,就怕有些人会有负殿下厚望啊。”
    对方的这番话说是言辞恳切,一派深深为她、为朝廷考虑的姿态,看着、听着都特别具有说服力。
    何殊算是明白了,这位是不出头则已,既然站出来了,就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脸皮什么,完全弃之于不顾,打定主意非要说服她,让她接受抬举武将,肯定会留下隐患,让王氏叛国一事重演的说法。
    这是非要给她洗脑的节奏啊,换个对象,不说本就多疑的先帝,若是换她爹坐在这,肯定会被说动,她给做再多的思想工作,恐怕都难以让其彻底打消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