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七百二十一章 大明,向来重信守诺!

      于谦说最能打的都是有常产者。
    在秦时,有常产者叫老秦人,以军功爵名田地主组成,这些老秦人第一次帮大秦统一天下,第二次帮大汉统一天下。
    而在魏晋南北朝不断的大思辨中,以均田制的田制为基础,建立的府兵制平推了天下,这些人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候叫良家子。
    到了宋朝时候呢?
    宋朝遍地都是失地的百姓,造反的百姓,宋廷只能招安设立厢军安置,这厢军冗员,变成了大宋朝的心腹大患。
    百姓无恒产便无恒心,今日事宋辽,明日事金元,宋来投宋,辽来投辽,金来投金,元来投元,反反复复。
    到了大明,有恒产者换成了世袭军户和卫所,虽然卫所败坏,但是逐渐从三边到六边,最后到九边,还是保留下来了一部分的军户。
    一直到了明末的时候,依旧流传着一句话叫得三边(陕甘宁)者得天下。
    明末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并不疲软,甚至有粮饷给够神仙干碎的说法。
    朱祁玉颇为肯定的说道:“弱民之法不可取,那驭民五术,于少保又以为如何呢?”
    于谦眉头紧蹙的问道:“什么是,驭民五术?”
    “于少保不知道什么是驭民五术?”
    于谦十分确认的说道:“不知道。”
    朱祁玉认真的回想了下说道:“一曰愚、二曰弱、三曰贫、四曰辱、五曰疲,此乃驭民五术也。”
    于谦听完打了个寒颤说道:“陛下是看商君书得到此五术吗?”
    朱祁玉否认道:“那倒不是,商君书二十四篇,朕每一篇都看完了,而且读了许多遍,并未得到此五术的根由。”
    朱祁玉专门看过《商君书》,这书共二十九篇,散迭五篇,只剩下二十四篇。
    而这二十四篇里,大多数都讲秦国为何变法,秦国为何要奖励耕战、秦政令的诠释、和变法之中的思辨。
    于谦疑惑的问道:“陛下,那是谁跟陛下您说的这个?”
    朱祁玉摇头说道:“一方外之人闲谈,偶尔被缇骑听闻奏禀,朕亦不知其人。”
    于谦这才非常遗憾的说道:“陛下,臣以为谁对陛下言此治国,此人当送解刳院,家卷送于倭国,让他的家卷亲眼看看、亲身经历一下,这驭民五术的下场便是。”
    “简直是荒谬。”
    朱祁玉点头说道:“朕也觉得荒诞无比,让大明朝多数的百姓愚钝、忙碌、贫穷、屈辱、劳累,那还能有今日之大明?若是秦汉隋唐明皆依此法,那安有两三百年国运乎?”
    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朱祁玉都找不到这驭民五术的合理性。
    即便是站在一个皇帝的角度而言,这驭民五术,有一点合理之处?
    把百姓都逼到不穿鞋的时候,闯进京师,剁了他的脑袋?
    从最功利的角度而言,百姓闹出了民乱,尤其是像福建邓茂七叶宗留等百万之众的民乱,作为皇帝,那也是要对福建诸府免赋三年,恢复生产,朝廷收不到税赋的。
    拆了地基建高楼,这楼不就轰然崩塌吗?
    于谦颇为认真的说道:“《商君书》本身就是后世掇商君余论,以成是编。”
    “就结果而言,秦国若是真以这狗屁不通的驭民五术为基准,进行变法,那秦国还能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耶?早就被秦人自己给推翻了。”
    “再说了,在先秦之时,今日百姓,古之黔首,那时候能称的上民的又有几人?”
    于谦认真的思考了一番说道:“街头巷尾的茶肆不求甚解之言,臣以为陛下不应放在心上,不过是摇唇鼓舌,蛊惑人心之说。”
    “三国时,汉昭烈皇帝留遗诏训后主曰: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博百家之长,方为治国之道。”
    于谦真的很尽心的在辅左陛下,他虽然不知道陛下从哪里读来的这等邪门歪道,但是中原王朝历经风风雨雨,时至今日,有些颠不破的公理,比如术不如道。
    即便是这驭民五术是真的,也不应采纳才是,那是真正的亡国之术。
    于谦尤其擅长国家之制,但凡是使用所谓的驭民五术,社会必然停滞不前。
    反之,但凡是社会仍在发展,甚至快速发展,则所谓的驭民五术,不过是一些酸腐文人从旧书堆里刨出来,拾掇拾掇,胡言乱语之谈,不足为信。
    于谦再次开口说道:“陛下,劳无所获使百姓逃田、八议践法使纲纪失常、明知冗疾而不去治理、礼乐崩坏而不闻不问等等,这才是亡国之弊。”
    在景泰年间,你甚至可以讨论亡国之征,亡国之弊,亡国之君,亡国都可以谈,还有什么不可以谈呢?
    因为在正统十四年,大明差点就亡国了,亡国近在迟尺。
    朱祁玉和于谦聊了许多,逐渐解开了心中的疑惑,两宋不是没有人看到弱民之道不可取,可是形成了路径依赖之后,就再也难以摆脱了。
    次日的清晨,朱祁玉再次变得忙碌了起来,长江,通衢九省的水路,沿途关卡遍布,几大支流也是如此。
    徐有贞可以解决自然的拥塞,但是他解决不了行政上的壅积。
    朱祁玉可以。
    朱祁玉在九江府下了圣旨,责令各府州县自查的同时,还在南京、松江府这两个地方的港口,设立了登闻鼓,并且责令应天巡抚和松江巡抚定期流调,探访民情,并将其纳入了考成法之内。
    如此这般,通衢九省之地的长江,才有可能真正的变成通途。
    在大明,没有人把大明皇帝的圣旨当做玩笑,陛下的信誉极好,说到,必然做到。
    偷偷继续设卡,没关系,只要被大明的缇骑、御史、府州县事、登闻鼓院奏禀到了朝堂之上,朱祁玉自然会嘉纳善款的。
    鸡笼岛的树还很多,需要的缺口也很大。
    闲来无事,朱祁玉来到了甘棠湖边,天朗气清,天高云澹,朱祁玉踏着木质的栈桥,来到了湖心亭之内。
    湖心亭大约有五丈,中间有八角亭供人休息,这地方慢满满的都是钓位。
    钓鱼,是朱祁玉的爱好。
    冉思娘懒洋洋的靠在躺椅上,看着高婕妤坐在亭子里抚琴唱曲。
    琴声美、歌声美、人也美,但是陛下的注意力始终在湖面的鱼漂之上。
    确切的说,陛下在思考些什么,即便是鱼咬了钩,也是不为所动,半天不甩一杆。
    “妹妹。”冉思娘打断了高婕妤抚琴。
    高婕妤琴声一停,疑惑的问道:“姐姐,是我弹错了吗?”
    冉思娘看着高婕妤一脸紧张的神情,笑着说道:“我不通音律,并不知道你弹错了没有。我这里有几样东西,你拿着。”
    高婕妤拿起了手中的三件渔具,疑惑的问道:“这是什么?”
    “你让陛下告诉你。”冉思娘再次懒洋洋的靠在躺椅上,带着笑容看着远处钓鱼的陛下。
    高婕妤这才向着钓鱼位上的皇帝走去,走过去的时候,兴安还低声禀报了一声。
    “陛下,姐姐给了妾身几样东西,妾身不知道如何用,就来问陛下了。”高婕妤的声音里带着些许的讨好。
    朱祁玉看到高婕妤手里拿的东西,也是一乐说道:“这两个是钓虾笼,这两个是地笼,都是钓虾用的。”
    “还给了你什么?”
    “这个。”高婕妤打开了一个竹编的食盒,打开一看,里面都是些动物的内脏,尤其是以肝脏居多。
    朱祁玉看高婕妤一脸迷湖的样子,说道:“这些动物的内脏,都叫杂碎,一些地方会扔掉,一些地方也会食用,也叫下水,为何叫下水呢?”
    “因为放到地笼或者钓虾笼里面,很容易就钓到了虾,鲜肝最好,切一小块,像这样,放在这个里面,扔进水里便是。”
    “下了水能掉到鱼鳖,所以就叫下水了。”
    朱祁玉演示了一遍,高婕妤看着那鲜红色的肝,甚至还有些血,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但也是小心的切了一小块,放在了虾笼的圆盘上,固定好。
    “真的有虾耶!”高婕妤第一次钓虾,第一笼就有四个虾在钓虾笼里,甚至有些微红,看到了有虾之后,高婕妤脸上笑开了花。
    朱祁玉笑着说道:“三皇子他外公唐兴,唐指挥,就时常用这种钓虾笼钓虾,不过他都是在海中岛上钓虾,那个头更大。”
    “如果没有了饵,就把活虾切一下也可以钓。”
    “兴安,拿桶来。”
    兴安看着那爬来爬去的虾,颇为无奈的说道:“臣忘记带…放在那边了,这就去拿。”
    兴安为何不带桶?这不能怪兴安不周到。
    陛下每次垂钓,都是一条没有,拿桶干什么?
    陛下的确是来钓鱼的,但老是钓不到,久而久之,兴安也看出来了,陛下就是借着钓鱼的名头,来水边静静心罢了。
    “哇!这么多!”起地笼的时候,高婕妤发出了惊呼声,一个地笼里面,至少又十几只河虾,大概巴掌大小。
    “这甘棠湖都是山泉,水质极佳,却被陆来宣自己霸占,百姓等闲靠近不得。”朱祁玉看着那么大个头的虾,摇头说道。
    甘棠别苑是金溪陆氏的产业,这甘棠湖是陆氏戏水之地。
    高婕妤没有接话,只是一只一只的取着虾,想着晚上的时候,给陛下弄个韭菜炒虾仁。
    一个小黄门将一封金字牌急件交给了兴安,兴安一看抬头说道:“陛下,两广巡抚陈汝言来了塘报!”
    朱祁玉接过了塘报打开一看,认真的看了起来。
    “叫于少保,取堪舆图,再把魏国公徐承宗、四威团营指挥使陶瑾叫来。”朱祁玉站起身来,向着栈桥而去。
    高婕妤看着陛下的背影,有些失魂落魄的低声说道:“诶…”
    冉思娘睁开了眼,摇头说道:“陛下有正事要忙的时候,你最好不要去打搅陛下,汪皇后都不会去惊扰的。”
    “陛下这一忙,又要好久了。”高婕妤有些失望的说道。
    冉思娘倒是满不在乎的说道:“没事,陛下人不在京师,即便是有事,也不会太忙。”
    这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陛下不会忙到连…让她高婕妤侍寝的机会都没有!
    高婕妤脸色稍微红了下,没出声,愣愣的整理着手中的河虾。
    陈汝言,原兵部尚书,在江渊屡次立功、陛下要亲征平叛的时候,陈汝言没有恋权,而是选择了让贤,自此之后,陈汝言就是陈爱卿了。
    陈汝言被朱祁玉派往了广州做两广巡抚,主持广州市舶司事宜,眼下传来了塘报,显然是有大事发生。
    朱祁玉将塘报放在桌上说道:“黎宜民发动了宫变,杀掉了安南王黎濬和黎越僭朝的太后阮氏英,自立为帝。”
    “眼下,无数难民涌向边关,陈汝言问策。”
    于谦拿起了塘报看了片刻说道:“不能让他们入我大明之境,当初黎越僭朝,自立为王之时,先帝与安南国王有盟定,这是违约。”
    “陛下宽仁,不忍心看到如此人间炼狱,臣以为倒是可以让女子入关,至两广安置。”
    难民,什么是难民?
    因为外来侵略、占领、内乱等原因,不得不背井离乡的人叫难民。
    眼下能跑的都是什么人?
    在黎越僭朝占据了分配地位的肉食者,让他们入关,那就是给大明自己找麻烦,不事生产,还要这要那,在僭朝当惯了爷,到了大明也要当爷的主儿。
    大明的爷都多到要清理一下的地步,把这群家伙弄过来作甚?
    陛下仁善,有好生之德,惓惓以生灵为念,让女子入关,仁至义尽了。
    徐承宗看完了塘报,犹豫了下说道:“黎越僭朝的几位旧臣,请大明天军前往戡乱,陛下臣以为这事儿,不能答应。”
    “咱大明,向来重信守诺!”
    “依照先帝盟约,国事自决,大明不好随意插手,臣以为看看再说?”
    朱祁玉颇为赞同的点头说道:“嗯,魏国公所言极是,朕也是认为,看看再说,于少保觉得呢?”
    “看看再说。”于谦也不是很在意的说道。
    眼下的黎越僭朝,还不够乱,眼下就是废太子篡位杀了九岁的小皇帝和太后而已,随着黎越僭朝的天灾人祸愈演愈烈,大明才好插手。
    否则,大明就是救了这交趾的百姓,交趾的百姓也不感谢大明。
    就像永乐年间统治交趾一样。
    让他们再乱一点才好。
    交趾刚刚发生了旱灾,今年又大量出口大明粮食,朝中又是各种野心家野心勃勃,交趾会好生乱上一番,到那时,才是大明出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