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桓容_分节阅读_470

      队伍中多是十四以上三十以下的壮丁,还有三个被捆在车上的胡人。据悉是羌人贵族,因部落反叛氐人,投降之后被清算,惊险逃得一命。结果慌不择路,没被氐人追上,反而落到胡商手里。
    桓容看过名单,留下半数壮丁和全部妇人,老人和孩童也全部留下,余下皆交给秦氏来人,包括三个羌人贵族。
    “烦请转告秦兄,我将暂返建康,预期一月将归。日前信中所提,我已交托石劭,待我归来再与他书信。羌人如何处置,秦兄可自便。”
    原本想趁机捞一笔,可惜时间不等人。不如送给秦璟,还能再得一份人情。
    “诺!”
    送走秦氏来人,递上表书,桓容迅速打点行装,准备自陆路南下,经侨州入广陵,转水路入建康。
    表书尚在途中,桓容已过兖州。
    因郗愔不在京口,兖、青两州诸事暂由郗融掌管。知晓桓容过境,郗融派人中途去迎,请对方入京口一叙。
    “多谢郗太守美意,容尚有要事,途中不便耽搁,他日再同太守一叙。”
    别说时间紧,就是不紧,桓容也无意再入京口。
    接到回信,郗融叹息一声,并没有强求。特地派将领沿途护送,直到桓容一行离开侨州,进入广陵,方才掉头离去。
    “可惜不是道坚兄。”看着队伍走远,桓容不禁感叹。
    桓刺使“挖才”心切,对某个墙角向往已久。
    之前有盟约,不好轻易动手。如今不算一拍两散,也仅靠利益维系,随时可能翻脸,挥锹挖墙毫无压力。
    “明公为何这般看重此人?”贾秉没见过刘牢之,仅是风闻其名,知晓其有将才,其他并不了解。
    “秉之当面即知。”桓容推开车窗,靠在车壁上,任由暖风拂过面颊,嗅着风中花香,笑道,“如能将他请来幽州,日后攻城拔营无忧矣。”
    “明公评价如此之高?”
    桓容点头。
    北府军中的猛人,淝水之战的主力,率精兵大破梁城,在苻坚兵败后收复数郡,这样的功绩,纵观两晋都数得上号。
    虽说一生波折,屡次倒戈,但原因复杂,多为时局所迫。
    桓容相信,有贾秉荀宥等人在,刘牢之一旦入瓮,想倒戈都找不到机会。
    “伯伟可为猛将,却非帅才。魏起颇富智谋,仍需磨练。”桓容半闭双眼,支起一条腿,手指轻轻敲着膝盖,“求贤若渴啊。”
    贾秉没出声,翻开一卷竹简,记录下桓容方才所言。
    “秉之在写什么?”桓容好奇道。
    “明公言录。”
    “为何?”
    “他日明公建制,史官需有所载。”写下最后两笔,贾秉吹干墨迹,交给桓容,“与其到时费心,不若详细记录,以防出现孙盛之事。”
    桓容默然。
    北伐归来,桓大司马权柄日重,城下献俘虏之后,风光一时无两。
    秘书监孙盛妙手文章,与做出《搜神记》的干宝齐名。笔下著有《魏晋春秋》,录到太和五年,具实记载北伐经过,废帝之因,对桓大司马多有批驳,无半分讳言。
    文章传出,世界人如何评价不论,桓大司马实是怒不可遏。郗超亲自过府言说厉害,孙盛油盐不进,长袖一甩,坚持尊重事实,不肯曲意逢迎,直接将郗超轰了出去。
    “昔太史公固笔史,方有鸿篇成文。桓元子跋扈蛮横,我亦非懦弱之辈!”
    简言之,有能耐你来啊,老子不怕死!
    桓温怒上加怒,你和谁老子呢?!
    当即命人将孙盛的儿子抓来,一通威言恐吓,后者没有亲爹的勇气,只能唯唯应诺,答应一定说服亲爹,将文章重新写过。
    “孙盛不肯曲笔,孙潜携子跪于前,仍是不愿松口,言史家书法无可擅改,竟至拂袖离去。”
    事发时,贾秉恰好在建康,知晓事情的详细经过。
    “其后,孙盛更将文章修改抄录,命人送去北地。”
    说到这里,贾秉语气微沉,明显不以为然。
    “晋同胡寇势不两立,大司马功过无论,北伐两捷不假。其书大司马之过,虽具实情,然言辞过激,宣扬君臣不睦,无异涨胡贼气焰。”
    “此文传扬,于国无益。”
    站在各自的立场,不能说孙盛有过,也不能说贾秉无理。
    孙盛追求事实,不肯曲笔,的确令人佩服。但他将文章传到胡人手中,无论从那个方面看,都有些欠考虑。
    哪怕事实如此,大家也都知道,终归没有摆上台面。
    坚持事实值得钦佩,偏派人送去北地,而且时机不对,落得被苻坚讥嘲。桓大司马名声不好,晋室的名声就好听?
    自家人打架,胳膊折了藏在袖子里,不好让外人看笑话,遑论是意图吞并华夏的胡人。
    桓容摇摇头,叹息一声,“所以秉之才做此记录?”
    “然。”贾秉点头。
    “孙盛刚直不改,不肯曲笔。孙潜慑于大司马之威,为保全家门,取得孙盛手稿私下修改,模仿笔迹散于建康,并亲自送至大司马前面,言是其父手笔。”
    事实怎么样,彼此心知肚明。
    桓温不可能真举刀杀人,要的不过是个台阶。有了这篇新文,正名打嘴仗的事自然有人代劳。
    “孙盛所著原文,仆曾经看过。文采非凡,确是佳作。”贾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