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81章

      吴良笑着摇了摇头,不容置疑的道,“就这么定了,你先在我们这里暂住几日,待我们办完了事自然送你回去。”
    说着话,他便不顾白菁菁哀求,叫过曹禀与杨万里来到远处,小声问道:“杨万里,这附近可有一个石槽村?”
    “有,我此前曾去过此处打探消息。”
    杨万里点头道。
    吴良沉吟面壳,又道:“安民兄,这姑娘言语之间虽然没有什么漏洞,但她深夜出现在这里依旧十分可疑,很有必要仔细查验一番,你即刻派人前往山下的石槽村,打听一下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号人。”
    “好说。”
    曹禀应道。
    其实不管这姑娘身上到底有没有问题,吴良现在也断然不可能将她放走,否则万一暴露了行踪,尤其是被元城守军知道,他们便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境。
    如此三个时辰后。
    出去探查的兵士回来报告:
    这石槽村里还真有一户白姓医师,家中也确实有一个未出嫁的女儿叫做白菁菁,如今白菁菁一夜未归的消息已经全村尽知,白家正急着与村民四处寻找。
    “所有细节都合情合理,难道是我太敏感了?”
    吴良回头看了一眼哭累了缩在角落里睡着的白菁菁,晌午的阳光照射在她粉嫩剔透的耳垂上,让人忍不住想要轻轻尝上一口。
    吴良晃了晃脑袋。
    我可不是馋她的身子,主要是这里乃是袁绍的地盘,出于多方面的考虑现在都不是放人的时候,最起码也要等到我们办完了事。
    ……
    三日后。
    “司马,如你所料,郝萌所部近日来非但一无所获,病情也没有得到控制,患病与死亡人数持续增加,就连郝萌也在今日出现了呕吐的情况!”
    “如今他们已经开始拔营,看样子今日便会离开不归谷!”
    那是当然,瘟病哪有那么容易解决?
    虽说郝萌之前采取的手段已经比很多汉朝人明智了许多,但交叉感染这种事可不是那样就能防得住的。
    “很好!”
    吴良拍了下大腿,起身来到曹禀身边,笑着说道,“安民兄,郝萌要撤,叫咱们的人将最近采来编成麻绳晒干的艾蒿带好,等郝萌所部走远了,咱们就准备进谷。”
    “有才贤弟,我还是想不明白,你要这艾蒿到底何用,辟邪防蚊么?可如今已是深秋,蚊虫已经稀少了许多,若是辟邪也用不了这么多吧?”
    曹禀不解的道。
    “不,是防瘟。”
    吴良却眨眼笑道,“郝萌虽已命人焚烧了死者尸体,但保不齐附近仍残留瘟病,只需教我们的人每日焚烧艾蒿熏炙,非但能够祛湿驱寒,还能够起到一定的防瘟作用,以防万一嘛。”
    这时候民间绝大多数人还认为艾蒿只是用来辟邪防蚊的,尽管古时的“邪”便代表了各种致人莫名不适的秽气与邪气,但依旧没有认识到那其实只是一种或多种病毒的感染,是疾病,而艾蒿也并非象征意义上的辟邪,焚烧烟熏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瘟病作用。
    如此一直到了东晋时期,著名医学家葛洪才在《肘后备急方》中正式提到:“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以防瘴疠之疾。”
    “贤弟,你竟还懂医理?”
    曹禀惊喜道。
    与此同时。
    !?
    始终缩在角落里的白菁菁也是蓦然抬起头来悄悄望向了吴良,晶莹的眸子中划过一抹意外之色,不知心里正在想些什么。
    “嘿嘿,略知一二。”
    吴良倒并未注意到白菁菁的反应,只是挠了挠后脑勺,谦虚笑道。
    第六十五章 华佗与张仲景
    又过了几个时辰,有兵士来报:
    郝萌所部已尽数出谷,并行至谷外十里处。
    “很好,咱们也出发。”
    吴良大手一挥,瓬人军再次踏上征程。
    不多时,等吴良等人来到不归谷入口的时候,再有兵士回来报告:郝萌所部已经行至谷外二十里处,完全没有杀个回马枪的意思。
    这正是吴良希望看到的结果。
    如今短时间内应该不用担心吕布再派人来了,“守墓人”或者说“吃人怪物”应该也已经被郝萌解决掉了,最近几日郝萌所部夜里再未有人失踪便是最好的证明。
    如此一来,瓬人军便可以安心盗墓,不必分心理会其他的外界因素。
    当然,必要的防范还是要做的,山谷外面仍需散布一些暗哨提前预警,进入谷内之后也仍需多留一个小心,否则万一“守墓人”还有残余,不当心可是要出人命的。
    不久之后,瓬人军途径郝萌所部驻扎过的河滩,尽管河滩上已经没剩下什么东西,吴良还是下令点燃了艾蒿编织成的绳索,一边熏着烟一边快速通过。
    曹禀与兵士们则是心有余悸的绕开了两处已经填埋起来的大坑。
    那是郝萌所部焚烧死者尸体的地方,名副其实的百人坑,这在他们眼中这百人坑可要比瘟病可怕多了……
    但在吴良眼中,那坑里埋着的只不过是一堆即将回报大自然的骨灰而已,反倒是最无害的东西。
    如此一直来到溪水上游,吴良才终于下令扎营。
    接着又将杨万里叫来,命其将这个山谷内的地形较为详尽的画在麻布上,之后又叫人照抄了几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