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47章

      妇人连忙将诸葛均拉到一旁,压低了声音有些责备的道,“还不快些回去,若是出了什么乱子你好歹还能劝上一劝。”
    “母亲莫慌,不会出乱子的。”
    诸葛均自信笑道。
    “什么不会出乱子,难道你兄长还能与这二人一见如故不成?”
    妇人急道,显然不相信诸葛亮能与什么人尿到一个壶里去。
    “自然不是。”
    诸葛均摇了摇头,嘿嘿笑道,“只不过我兄长这次恐怕遇上对手了,要论口舌之利,我兄长恐怕还未必是那二人的对手,尤其是那位吴公子。”
    第二百六十章 有才哥哥
    诸葛均走后,诸葛亮依旧是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
    转过身去重新拾起地上的木棍,继续在沙地上书写他那篇还未写完的《梁甫吟》,完全还是一副不将吴良与典韦放在眼中的样子。
    “公子……”
    典韦已是有些看不下去,攥着拳头用请示的目光望向吴良。
    倘若吴良应允,他便会毫不犹豫的走上前去给这个目中无人的小屁孩一些教训,好教他知道轻视吴良的后果。
    “呵呵。”
    吴良却笑呵呵冲他摇了摇头,脑中不由回想起了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刘备三顾茅庐时的情景。
    那时候诸葛亮已经27岁,在这个年代已经算是人到中年。
    这货还不是一样端着个架子,气的张飞想要替刘备揍他?
    当然。
    这只是电视剧里演绎出来的情景,史书中根本没有这么详尽的记载,但确实与现在他与典韦前来拜访的情景有些类似。
    “公子,要不咱们走吧,你也是通贯古今的能人异士,与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有什么好结交的?”
    见吴良不允,典韦不得不控制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却还是忍不住压低了声音对吴良说道。
    能让从来不会对吴良的决定提出任何异议的典韦都忍不住插话,可见现在的诸葛亮到底是有多熊,多欠揍。
    “你不懂。”
    吴良依旧是一脸的笑意。
    而后再次回头,笑眯眯的看向还在那装模作样、故作清高的诸葛亮说道:“诸葛公子,我虽不敢妄谈天下大事,但偶然间听过诸葛公子的那番高谈阔论,尤其是领会到诸葛公子言语中那远胜于常人的独到见解与远见卓识之后,早已佩服的五体投地,因此无论如何也要来见一见诸葛公子聊表敬意。”
    “?”
    听到吴良这番话,诸葛亮手中的木棍顿时停滞了一下,却依旧没有理他。
    “如今已经亲眼见到了诸葛公子,领略过了诸葛公子的风采,我的心愿也算是了了。”
    吴良既然故意说这么一番话,自是一直在注意着诸葛亮的微妙反应,见状心知已经吊住了诸葛亮的胃口,便又故意表现出一副惋惜的样子,叹气说道,“既然诸葛公子不愿与我结交,便全当做是我自作多情吧,后会有期,告辞。”
    说完这番话。
    吴良竟真的冲典韦使了个眼色,转身便向林子外面走去。
    典韦都有些迷瞪了。
    前一秒他建议吴良不要再搭理这个熊孩子,干脆走了算了,吴良还一脸笑意的告诉他“你不懂”,结果一扭脸吴良便又毫不留恋的告辞离去,这到底又是什么操作?
    但典韦也就是在心里眯瞪了一下,照样立刻跟在吴良身后向外走去。
    就在这时。
    “且慢!”
    诸葛亮终于忍不住叫了一声。
    “诸葛公子,还有事?”
    吴良停下脚步,扭过头来一脸“疑惑”的问道。
    “这个……不知吴公子曾听过我的哪些高谈阔论,又从我的言语中领会到了我哪些远胜于常人的独到见解与远见卓识?”
    诸葛亮整理了一下衣领,又挺了挺胸口,最终将双手背在背后摆出一副高人姿态说道,“若吴公子说的在理,就算并非胸怀大志之人,也勉强算得上是我的半个知音,我倒不介意考虑与公子结交一番。”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典韦顿时更加瞧不上诸葛亮。
    这个小屁孩简直太不要脸了,就算此刻依旧故作清高,脸上也满满都是“快来好好夸赞于我”的表情,当谁看不出来么?
    不过公子不愧是公子,哪怕这种狗屁不通的小屁孩,公子三言两句也能令他追上来说话,仿佛早已抓住了他的软肋。
    结果吴良却是皱着一张脸诚惶诚恐的道:“罢了罢了,此前是我不知高低,明明胸无大志却还妄图结交诸葛公子这样的人中之杰,实在是唐突了,请诸葛公子千万不要勉强,否则便是拉低了诸葛公子的身份与境界,我已惭愧的无地自容,告辞。”
    说着话,吴良竟又执意要走,仿佛多待一秒都浑身难受一般。
    “吴公子再请留步!”
    诸葛亮这次竟直接一反常态的追了上来,一把抓住吴良的衣袖,终于露出一副比之前接地气许多的笑容说道:“吴公子莫要妄自菲薄,有道是三人行必有吾师,你虽然在见解与远见上略逊于我,但人无完人,我敢确定吴公子一定也有一些其他的方面在我之上,我与公子结交绝不会降低身份与境界。”
    “诸葛公子莫要再宽慰我了,我虽不才,却也还有些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