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337节

      “我们完成了!”
    每个人都非常兴奋,每个人都非常激动。
    王浩和比尔卡尔拥抱在一起,林伯涵、罗大勇以及旁观的何毅、颜静、张志强等人,也都凑过来和他们拥抱。
    这一刻,确实令人激动。
    每个人都知道所完成的研究,究竟是有多么重大。
    如果历史会有记录的话,他们在这一刻依靠理论研究,正式开启了人类科技的‘超导时代’。
    在兴奋的情绪之后,王浩让张志强帮忙组织进行内部的庆祝,随后也说起了论文问题,“我们可以开始准备论文了,今天休息一天,明天开始写论文。”
    “我们的主论文要一起完成,还有,你们各自的论文也要准备,最好是一起发表,我会提前联系学术期刊。”
    “大家先回去休息,养好精神,晚上一起出去聚餐。”
    “论文的事情,等休息好再说!”
    这一段时间,每一个人都非常的忙碌,他们全心投入到工作中,每天能睡上六个小时就很不错了。
    只看比尔卡尔的精神状态就知道了,其他人也都差不多,就连王浩也是,除了睡觉就是在做研究。
    现在终于能松上了一口气了。
    王浩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并没有第一时间休息,而是给《自然》杂志物理部负责人贝克-坎贝尔写了封邮件,提前预约一下发表内容。
    邮件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的团队在超导机制的后续研究上有了新的进展,大概下个星期能投稿,可以赶在下一期快讯内容里发表吗?”
    王浩并没有考虑审稿的问题,他之前已经投稿过两次,连续发表了‘超导定律’以及‘杨-米尔斯方程预测粒子对撞实验’的内容。
    他就是新领域的引路人、国际最有权威的人物。
    在同样的领域发表后续的研究成果,自然是不用审稿的。
    另外,审稿也会非常复杂。
    他们所研究的内容,想要找到专业人士进行审稿,就肯定要去对结论进行验证,而即便是双元素的验证,也需要一个团队很长一段时间的计算,并且还需要进行实验验证。
    那就实在太复杂了。
    国内和鹰国有超过八个小时的时差,坎贝尔是早上来上班时,才看到王浩发过来的邮件内容。
    “超导相关研究的新进展?王浩的团队?”
    坎贝尔顿时意识到是个大研究。
    看到王浩说赶上下一期内容,而下一期《自然》就是一个星期后,即便是下一期的《自然-物理》,间隔时间也只有两天而已。
    那肯定就没有审稿时间了。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先答应下来,“王浩博士,你的研究当然可以发表。我会提前安排版面,随时等待你的投稿。”
    等发了邮件以后,坎贝尔还是有些犹豫,王浩的两次成果都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第一次是‘超导定律’相关的研究,还是经过详细评审的。
    第二次则是‘杨-米尔斯方程预测粒子对撞实验’,因为预测已经发生了,等于研究已经被证实,自然是不同审稿的。
    这次不同。
    以交流重力实验为基础,研究超导机制的方向受到国际关注,而阿迈瑞肯方面的一些实验组,都有和实验相关的进展,也有一些会投稿给《自然》杂志。
    王浩的研究进展肯定会受关注,可有了成果也需要同行审稿吧?
    《自然》杂志必须保证论文的质量和正确性。
    坎贝尔当然不是质疑投稿的质量,但他还是觉得专业的审稿是有必要的,能够排除‘几率极小的可能’。
    《自然》杂志的内部规定,也是‘只要不确定正确的论文都需要同行评审’。
    他有些犹豫。
    坎贝尔拿起了电话,想问一下主编玛格达丽娜-斯基珀,后来忽然想到宴会里,认识的同行唐纳德-科尼迪。
    唐纳德-科尼迪是《科学》杂志的主编,《科学》和《自然》一样是综合类的杂志、学术期刊,他们一直存在激烈的竞争。
    如果换做是唐纳德-科尼迪,面对这种事情会怎么做呢?
    坎贝尔干脆给唐纳德-科尼迪发了一封邮件,简单说起了自己碰到的事情,询问一下对方的意见。
    唐纳德-科尼迪是《科学》杂志的主编,她也是一位女性主编,《科学》和《自然》的负责人都是女性,大概也是两个顶级学术杂志的共同点了。
    科尼迪收到了坎贝尔的邮件,马上回复道,“审稿是必须的过程。”
    “对方是再有名气的学者,也必须要进行审稿,哪怕是国际大奖的得主,新的研究也有出错的可能。”
    科尼迪说了几句自己的意见,还复制了一段《科学》杂志的规定——所有的研究文章在见刊之前都需要同行评审,如果出现不确定的研究内容,可以归类在‘争议性文章’的行列中。
    这个规定是有历史原因的。
    在二十年前,《科学》杂志撤销了八篇由德国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发表的论文,原因是由于文中很多数据由作者捏造出来。
    之后一名寒国生物学家黄禹锡发表了关于人体干细胞克隆胚胎研究的论文,被首尔国立大学查出明显造假。
    期间还有其他造假事件被查出,《科学》杂志因此陷入舆论旋涡。
    之后《科学》成立的调查委员,发现虽然一些论文按照正常的步骤审查,然而他们却对其中的蓄意造假无能为力。
    因此调查委员会建议收到的论文稿件应该被分类为无争议性和争议性的文章,以使存在争议的文章能够更严格地被审查。
    坎贝尔自然知道这些历史,他收到了科尼迪的回复后,认为对方的建议很有道理,就给王浩写了一封邮件,“王浩博士,有关你的最新研究,我们会快速进行评审,放心吧,最晚下一期就会刊载。”
    王浩是第二天看到的坎贝尔的邮件,他感觉有些莫名其妙。
    审稿?
    在交流重力实验为基础,研究超导机制的方向上,他的研究还需要同行评审?
    同行是谁?
    还有其他学者,也在研究半拓扑几何,并且有一定成果吗?
    王浩有些想不明白,他对于研究很有信心,却不愿意等待审稿过程。
    审稿总是感觉像是被‘审查’一样,自己的研究还需要得到其他人肯定才能发表,就感觉自己好像是被冒犯了。
    所以他又联系了唐纳德-科尼迪。
    《科学》杂志也非常关注他,总是发邮件和他约稿,希望他能把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王浩发了同样的邮件过去。
    仅仅不到一个小时以后,他就收到了唐纳德-科尼迪的回复,“王浩博士,你的邮件让我感到非常振奋。”
    “看到邮件的那一刻,我感觉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
    “有关你和你的团队的最新研究,当然不需要审稿。”
    “在科学的领域上,你已经站在了最高峰,你没有同行,即便是同领域的学者,不管是数学,还是物理,又或者是其他学科,他们都只能仰望你。”
    “我认为,同行评审会是对你的冒犯。”
    “我代表《科学》杂志欢迎你的投稿,也非常期待你的最新研究!”
    看着邮件里的内容,王浩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
    看到没有?
    这才叫专业!
    ……
    一周后。
    主论文已经全部完成。
    王浩针对论文内容又斟酌了很久,还把论文发给了保密负责机构,做了一下公开内容的说明。
    等一切全部完成,他把论文上传到了arxiv,随后才把成果简述以及论文详细内容,发到了唐纳德-科尼迪的邮箱。
    针对公开发表的内容,王浩早就研究很久了,因为一些技术是不能公开的,但理论是可以公开的。
    即便只是理论,也要斟酌的行发表,他们的研究中,包含直接计算元素组合的超导临界温度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也是最重要的。
    他们还进行了详细的论证,确定只是计算双元素组合,也需要专业的数学团队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如果扩大到三元素组合,计算就会变得极为复杂,一个顶尖的数学团队花费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时间,都不一定能够完成,即便是完成,错误率也很高。
    那需要很大的工作量。
    所以理论的公开还是得到上级支持的,类似的研究也需要大量数学家,物理学家以及实验组参与,才能够慢慢的完善超导‘双元素’组合体系。
    只有完善了双元素的组合体系,才能够进展到三元素进行系统的研究,而不是直接去计算三元素组合。
    这就需要很长时间以及很多人一起参与了,肯定是个系统性的大工程。
    王浩已经知道了一种最符合半拓扑体系的三元素组合,等于已经有了巨大的优势,可以直接进入超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
    其他同领域的机构,即便是依靠他们公开的成果进行研究,耗费大量人力、资金的情况下,最低也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才有可能能够追赶到这一步。
    这还是运气好的情况下,如果运气不好的话,可能需要的时间会更长,也许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追的上。
    实际上,科技优势就是一个时间差问题。
    当一项技术涉及到民用领域,就不可能完全保密,比如国外的高端材料,只要是涉及到民用领域,就肯定会公开的售卖,国内一些机构得到材料,就可以通过逆向工程,研究材料的组成元素,再研究如何制造出来。
    未来的超导材料也会是这样,只要牵扯到大规模的应用,就肯定会有机构进行逆向工程,即便速度再慢,花费几年、十几年时间也足够‘逆向’出来了。
    所谓的科技优势并不是完全的保密,而是比其他机构先进几年、十几年,那么就一直有足够的优势。
    其他机构得到了更高端的产品,用几年时间慢慢追赶上来,而处在技术前沿的机构,又研发出了更高端的产品。
    王浩完成了主论文的投稿,也变得有些期待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又连续进行了投稿,都是投给《数学新进展》,总计有三篇论文,论文主要作者分别是罗大勇、比尔卡尔以及林伯涵。
    三篇论文分别是《复几何拆分还原的构架逻辑》、《描述高维结点图形的反复合方法》以及《拓扑到半拓扑定义趋向》。
    其中的每一篇论文,王浩都是合作作者,他同时也是主论文的一作。
    ……
    最新研究成果的发表是《科学》杂志的快进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