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大明嫡长子 第821节

      假如他们真不冒险,那张璁就闷头去宫里和皇帝提,最后失败了也不是他的问题,是这些人自己就摸不清楚情况,
    还怎么怪得上这个厚脸皮去求情的阁老?
    不仅怪不了,相反,特么的还得感激他一番。
    这就是会当官的人,
    其实也不容易的,
    打发走了自己这群不省心的左膀右臂以后,张璁也是沉眉叹气,“每个人,看起来都是一肚子主意的聪明模样,轮到自己却不晓得怎样选才是对的!我这把老骨头,迟早也要交代给他们!”
    ……
    ……
    乾清宫里,
    朱厚照也收到消息,不仅仅是货币改革的消息,更为重要的是京里这些人的动向。
    说到底,老百姓什么的,杀几个人至少能唬住一半以上的人,而每一次改革的受阻,也不是底层的人有多大能量,关键还是官僚体系自己会不会有某种反弹。
    所以他才犹外关注朝堂上的人。
    “这个王朝需到底是王琼的儿子,倒是深谙朕的心思。”这话他是与尤址在聊,告诉他不怕的,有胆子他就泄露,“认错很快,态度很好。”
    朱厚照将手中的认罪疏拿起来又放下,缓缓的敲着,“尤址啊,关于这个人其他的信息有没有?他平时到底怎么样?”
    尤址瞟了皇帝一眼,弯头嘿嘿笑着,“陛下,奴婢不敢说。”
    “怎么不敢说?”
    尤址又不是傻子,最近氛围不好,他当然是夹着尾巴,“皇上心中已有主见,不需要奴婢多嘴。再说,奴婢说他不好与好,都是不对的,仿佛奴婢有什么私心,因而奴婢不敢说。”
    朱厚照嗤笑一声,“难怪人家都叫你‘尤头’,你这油头滑得很。”
    “皇上这句夸赞,奴婢不敢受。”
    尤址说话分外小心,这个时候可不敢失言。
    朱厚照站起身,略作沉吟,随后说,“估计他们也着急呢,明天你传旨,七日后朕再叫一次大议,侍郎以上的全部入宫。”
    他眯了眯眼睛看着这奏疏,
    “朕要听他们讲讲,各自都为货币兑换做了什么!”
    现在他已经有信心能够揉捏这些文武官员,
    明面上当然是众臣一道议事,
    但实际上却是另外一番意味,就是如果做得好,那‘杀鸡儆猴’还可以缓缓,甚至可以当做没有这些事,如果做得不好,那肯定会有动作出来。
    而且他特意放七日后,这也是以前没有的动作,聪明的臣子一下就能感觉到皇帝的意思,放出的这些时间就是让他们去‘使劲’的,至于说造假谎报,也的确有可能。
    是的,朱厚照就是要逼着他们,哪怕是撒谎,你都要跟老子说你办了什么。至于撒谎被发现,那是另外一回事。
    总而言之一句话,货币改革如火如荼,不能只有他一个人关心,朝堂百官也都要动起来!
    第九百二十章 一箭双雕
    宫里递出了七日后再大议的旨意,
    内阁三人,张璁、顾人仪、王廷相看了以后都默然不语,各有各的想法。
    张璁很多事情其实都明白,
    顾人仪是清流出身,时至今日仍然在仕林中有很高的声望。
    户部尚书姜雍,少府令范玉昌一向喜欢将‘顾阁老’挂在嘴边。
    但顾人仪也不像张璁那样允许其他官员聚集在自己府上,他更加注重行事光明磊落,号称君子无私事,无不可与人言。
    这当然也只是号称了,
    实际上,臭味相投的几位都会在内阁值房边上的房间里煮茶议事。
    今日随着旨意一并被透露出来的还有扬州知府王朝需所上的请罪疏,
    这件事情,皇帝还没正式问他们,但过不了几天总会提到的,就是皇帝不提到,朝中也会有正直的御史拿这个事上奏。
    但王朝需这个人很敏感,
    他是王琼的儿子,王琼又是张璁一系,
    如果要他们主动去睬这个人,实际上就是和张璁为敌。
    这,就要仔细考虑考虑了。
    范玉昌还带来一个消息,他说:“扬州出了事情以后,吏部以‘知府有罪、而为免货币改革推进不力’的由头,已经向皇上推荐了两个新的知县和一个新的知州,名单上可都是他们的人了。”
    扬州府属于南直隶地区,府治位于江都县,除此外还有仪真、泰兴两县,另有高邮、泰州、通州三州。
    这次货币兑换之事是以县(州)为单位,每个县衙负责具体的兑换事宜。
    现在王朝需出这么个要命的事,京里马上就换得力的人给他,其目的不言而喻。
    户部尚书姜雍道:“这个时候出这个主意,一方面是做些表面功夫,显得大公无私,与此同时又能够换上自己人,在货币改革中做出一些实绩以挽回圣心。还真是用了心思的。”
    王廷相问:“阁老,咱们就这么看着吗?”
    “你想如何?”顾人仪一向不摆太大的架子,展现自己一个知礼守礼的老清流的姿态。
    “他们能推荐人,咱们就不能推荐?凭什么让他们这么顺利?”
    “下官觉得不好。”范玉昌摇摇头,“这个时候他们推荐新的人选,为的是货币改革,皇上想要的也是货币改革啊。”
    政治斗争是不假,
    但是放人过去捣乱,这就容易触怒龙颜。
    “但也不能就这么让王朝需如此轻松的就挽回圣意。”姜雍强调了这么一句,“这个人我是知道的,非是正经科举出身,靠着三司会考弄了个官身,属于不学无术之徒。”
    说起来,这其实也是很多人原先不满三司会考的原因所在。
    因为它更不公平。
    懂得四书五经的老师对普通人家来说还相对好找。
    但懂得算学、格物、地理等这种科目的老师要哪里去找?尤其是大山中的偏远地区,这种人才稍微冒头就被朝廷要过去了。
    其结果就是导致越是贫困地区的百姓越难接触到这些知识。
    简单的说,寒门子弟是不太可能利用三司会考获得官身的,倒不是绝对没有,但概率低啊。相对的说,这就是不少世家、大族的子弟另开一条取得官身的捷径。
    事实上,历史上王琼的儿子确实都是恩荫的虚职,并没有出现杨廷和、杨慎这种父子两代都是大才子的盛况。
    其实以前科举当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用现代话语表述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嘛。
    所以我们常看到官僚阶层的子弟更容易考上科举,他们本是社会中的少数,凭什么又出这么多进士?
    而在三司会考中,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更加明显。
    朱厚照当初明白这一点,但他没什么好的办法,而且当时的情况培养出更多国家需要的人才更为要紧,公平问题在发展不足时自然是要靠后。
    好在现在三司会考中的四书五经的重要性提高,算是稍微能抚慰一些人心。
    言归正传,
    正是因为王朝需的这种出身,
    使得像范玉昌、姜雍这一波相对年轻、但是属于正经进士出身的官员有些瞧不上他。
    更不要说王朝需的官声和他老爹一样,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顾人仪衡量了一下得失,说:“这个时候派人过去搅局怕是不妥,就算要派,一是不能明面来派;二么,最好是一些佐贰官,在关键的时候起作用。”
    姜雍一听就明白了,但是也有些为难,“这种人在竟是临时要找,怕是也难。”
    “那就不要派,”范玉昌摸了摸下巴,“就在当地寻一寻,或许也有突破。”
    王廷相点点头,倒不失为一个办法。
    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觉得扬州的这些官员不够正派,那么他们在干活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规范,哪怕现在王朝需已经是九死一生,
    但狗改不了吃屎,
    这些人当官,不从中捞一点就不会干活。
    如果真的能够掌握到这些,那么在关键的时候给他关键一击,岂不是神仙难救?
    不仅如此,
    顾人仪的办法更加照顾大局,因为真的到那种时候,他们这些人也是为了货币改革,是王朝需及其党羽没有干好,现在是他们将其纠正过来。
    这样的话,也就避免触碰皇帝的逆鳞。
    当然,如果不存在这种情况,那么也可以继续蛰伏,而不是在这个时候得罪那个张阁老。
    议定以后,
    顾人仪就开始吩咐了,他看着姜雍说:“咱们这里也有扬州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找个能信得过的人,应当不难。”
    姜雍接了下来,“阁老放心,下官家中倒也有争气的子侄,寻几个过得了眼的正派小官,不在话下。”
    这就相当于在‘敌人’的正中心安排一双眼睛。
    这一次,不管王朝需要怎么弥补,一旦皇帝有那种要处置他的意思表露出来,那么他们要确保马上就能拿出踩住他们痛脚的事实。
    姜雍又道:“顾阁老,下官还有话说。”
    “讲。”
    “是。顾阁老可还记得福亲王在君前状告张秉用一事?”
    这也就是去年的事。
    “你是说官银走私一案?”
    “不错。”姜雍解释了一下,“事后来看,官银走私一案福亲王并没有告错,只不过圣意难测,皇上有其他的考虑。张秉用立朝十年,也算是有本事的,叫他过了那一关。不过自那之后福亲王与张秉用就分外不合。
    现在的日本战事开启之前,张秉用便全力支持陛下,这虽说合乎了圣意,但其中也不乏有支持日本总督陈朝瑞的意思。若有一日,真叫他们坐大,那国本之事,亦有不稳之危啊!”
    储位空悬,始终是他们这帮人的心头大事,可以说是一日不定,则一日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