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09节

      第二个部门就是皇室安全调查司,这是一个直接对皇帝付责的情报机构。
    现在中华帝国有两个情报机构,一是国家安全部,一是情报局,前者的职责主要是对内,维护国家安全,保护居民,打击犯罪、恐怖行为,以及国外的情报人员;而后者的职责是对外,付责收集和分析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的情报,并把情报上报给政府各部门,作为制定决策的参考,甚致包括渗透、组织和策划暗杀活动,在中华帝国统一天下的战斗中,这两个情报机构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在帝国建立之后,这两个情报机构也全部都保留了下来,因为国家本质上就是一个暴力系统,需要一些付责做见不得光的事的人,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有情报机构存在,还一点古今中外都是一样,不过现在国家安全部和情报局,全都归属于内阁管理。
    但商毅也考虑到,在目前这个时候,也有必要建立一个直接对皇帝付责的情报机构,一则是保卫皇室的安全,打击某些密谋架空、推翻皇室的野心份子,也是确实可以帮助皇室监视各大臣的动静,另一方面,也是收集、分析内国外的各方面事务情报,为皇帝参与国家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同时也可以和国家安全部、情报局进行互相配合,情报互换等等。
    尽管中华帝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但毕竟现在的大环境不同于后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皇帝都不可能像后世的那些皇室那样,完全脱离国家政治,当一个真正的安乐皇帝,而是会尽量参与国家政治,参与内阁会议,在国会提交自己的提案,并且发表自已的政治主张,因此也需要一个专门为自己收集情报、信息的部门。
    不过商毅并不打箅把皇室安全调查司弄成一个变向的锦衣卫或是东厂、西厂类似的组织,因此皇室安全调查司和锦衣卫或是东厂、西厂最大的不同就于,没有逮捕权,更没有监禁权,也不能领导、指挥国家安全部和情报局的工作,从这一点来说,皇室安全调查司更像是另一时空里后世的美国中央情报,主要职责就是为皇帝的国家决策提供依据参考,也就是相当于是皇帝的情报顾问,如果是掌握到足够的证据,或需要抓捕的时候,需要向司法部门提交或申请。
    实际上帝国的三个情报机构都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独立性,互相不受其他机构的约束。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二九二章 帝国体制(六)——品爵俸
    由皇帝直接掌握最后一个势力,其实并不是一个部门,而是一支军队,也就是皇城禁卫军团。
    现在禁卫军团的编制是二个步兵师、一个步兵旅、一个骑兵旅和一个特种兵团,共计兵力在三万五千人左右,在装配上,全部都换上了线膛枪和线膛迫击炮等最新的武器,其中有一个步兵旅,现在留守在北京,其余全部都驻守在南京,全部都驻扎在南京城里。
    在名议上,这支军团是属于南京军区管辖,但将领的任命、罢免,都是由皇帝决定,而且这支部队的士兵都是从各军区抽调的精锐士兵,不仅专业技能过硬,而且在政治上也绝对可靠,任务除了保护皇城安全之外,还担任皇帝或皇室成员的护卫,仪仗等等任务,当然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上战场。
    如果真的有人想要图谋反判的话,就凭着这支军队,商毅也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控制南京城里的局势,发动一场全面的政变,因此这也是商毅手里掌握的最为重要的一张王牌。
    当然商毅设立这三个机构的目地,并不是说要加强皇权,全面控制国家,如果是那样的目地,也就不用费心去搞什么三权分立了,只要沿用明朝的制度,就可以确保国家权力永远掌握在皇帝的手里,因此主要还是防止出现紧急情况,现在帝国己经形成的三权分立的结构,正是商毅最希望的政治结构,商毅并不会主动去破坏,但也不能不防,毕竟在这个时代的皇权思想仍然很重,很难说没有人不想挺而走险,来谋夺皇位。
    虽然说帝国政治结构决定了,很难有人能够控制得了国会和内阁,但凡事都有万一,在另一时空里,既使是在三权分立的架构中,仍然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独裁者,何况现在帝国的改制并不彻底,还保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而且商毅也己经让出了大部份的权力,因此一但出现了危急情况,商毅不可能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必需对自巳保留一手,而这三个机构,就是保证商毅在出现危急情况,有足够的反击甚致是主动出击的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还可以保护现有的体制。
    掌握了这三个机构,加上对国会的否决权,对内阁和司法部的提名权,尽管商毅让出了大量的权力,但也差不多可以保证,皇位的稳定。
    国家体制在一点一点的建立中,内阁、司法的各部门也都在构建中,但只有国防部,因为需要等新任的国防部长周少桓从山东军区赶到南京来,才能开始国防部的组建工作,另外也只有等国防部组建之后,商毅才有可能对军队系统进行改组,因此在周少桓还没有到达南京之前,军事系统的组建也只能先放一放。
    最后要制定的就是帝国的品级散官、勋爵制度,还有就是官员的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大体都有三个称号:一个是品级散官,也就是所谓的几品官员,如宰相是当朝一品,知县是七品等,虽然从晋代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以后,历朝都使用正从九品做为品级散官的标准,不过在每一品里又分了二或三等,因此实际的等级往往都有四五十级,明朝的官职是文散官三十一级,武散官五十二级,而每一级都有一个相应的名称,这就是品级散官。
    第二个是实际的职务,如内阁首辅、各部尚书、巡抚、知府、知县等,当然每一个职务也都有相对应的品级,一边来说,做官都是重职不重品,只要是职位好,占一个肥缺,品级差一点都没关系。
    第三个就是勋爵,其实在唐、宋、明时期,勋和爵是两个概念,在明朝开国的时候,设了文勋十级,分别为左、右柱国、柱国、正治上卿、正治卿、资治尹、资治少尹、赞治尹、赞治少尹、修正庶尹、协正庶尹,武勋十二级分别为左、右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而爵就是人们熟知的公候伯子男五爵,虽然都有相应的品级,但都属于荣誉称号,但按一般的习惯,是重爵不重勋,到了清朝,才将勋爵合一,不分文武,统称为爵,当然在官员封爵之后,除了荣誉之外,相应也会另外增加一份俸禄,因此历代以来,官员也都以封爵为荣。
    虽然品级散官、勋爵制度,并不是官员最关心的事情,但也有必要制定出来,而且中华帝国毕竞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比如说国会的议员,到底应该怎样算才合适,另外有了品级,也就能制定相应的俸禄制度,这就是关系到每一个官员的切身利益了,因此只有确定了官员的品级,整个官僚体纟才算是真正的完善起来。
    不过商毅并不想把官职制度弄太复杂,因此取消了散阶官的名称,只设了正从九品,同计是十八个等级,相对应的职位来说:内阁首相为正一品,副相为从一品,内阁大臣为正二品,各部长,以及省长、直辖市市长为正三品,省会市市长为正四品,一般市长为正五品,县长为正六品、乡长、镇长为正七品,和明朝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县长由七品升到了六品,不过在县以下还有一个乡镇级,因此这样的改变也说得过去。
    国会的品级设定为:国会的议长正一品、执行议员正二品,候补执行议员正三品,普通议员,从正七品算起,每出任一届议员,可以晋升一品,一直升到正四品,因为国会是三年一届,可以无限连任,因此一个议员干得好的话,连任个四五届都没有问题。
    司法部是和内阁大臣平级,以下的部门也依次类推,另外如中科院院士、工程师等一类的技术职称,也都有相应的品级,最低为七品,最高为三品,只有军队的军衔,不可品级挂钩,单独另算。
    而勋爵制度,商毅也将勋爵合一,只设公候伯子男五爵,每个爵位内又分了上中下三等,一共就是十五个等级,不过只有皇室才有权力受爵,而且受爵的对像可以是官员,也可以是平民,甚致是外国人也可以,但军人必须退伍之后,才能授爵。
    当然有少数的重要官职,皇室将会授于相应的爵位,如内阁首相、副相,国会议长都会授伯爵,内阁大臣、执行议员都会授男爵,而军人在退伍之后,也可以根据军衔,获得相应的授爵。
    但和中国历代的王朝不同,中华帝国的爵位与品级无关,没有额外的加俸,也不能世袭,不过在受爵之后,皇室将会颁发相应的勋章,走到那里都可以佩戴,因此爵位其实完全就是一个荣誉称号,并没有任何的实质意义。
    官员的俸禄和补贴,中华帝国在建国的时候就制定下来了,不过当时的官职就不完善,因此俸禄也制定得很简单,一共就分了六七个级别,而补贴也比较随意,当然这也和帝国的财政一直都比较宽松有关,而且现在官员的数量也不多,因此也没有必要在官员的俸碌上过于苛刻了。
    中国古代的官员俸禄,以宋朝最高,在后世有人计算包拯担任开封府府尹的时候,一年的俸禄加各种补贴,折算成铜钱,可以达到二万一千八百七十八贯,折算成后世的货币,由于古代现代的购买力标准不一样,因此大约在六百万到二千万之间,但无论怎样算,都可见宋朝的官俸是相当高的,而且当时的老包还不是宋朝的最高官员。
    而明朝的官员俸禄却是走的另一个极端,是中国历代最低的,一个一品官员的年奉,也只有一千四十四石,而七品知县的年俸,只有九十石,在明朝的正常米价,一石米一般都在一两白银上下浮动,无论怎么算,都高不到那里去,因此明朝的官员俸禄,既使是加上各种补贴,最多也就翻上一倍,但也基本都很难维持基本的生活,因此明朝的大部份官员都必需靠灰色收入,才能匆保证正常的开支。
    像海端那种守得住清贫日子的官员,在历代也都是极少数,甚致只有海瑞一个人,不过海瑞死后,家里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这也说眀,明朝的官俸制度,确实是太不合理了。
    商毅当然知道,虽然高俸未必能够养廉,但保证官员正常的收入,能够过上相对比较富裕的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毕竟不能指望官员都讲奉献精神,想让马儿跑,首先就要让马儿吃饱才行。
    而且帝国的财政状况一直保持良好,在与欧州全面通啇之后,至少在未来二百年的时间内,帝国在海外贸易上都有利可图,因此只要自身不发生太大的变故,基本就不会出大问题,对官员的俸禄制定,还有各种补贴加起来,要比明朝要提高了数倍,不过不在以粮食来计箅,而是全部以银币结算。
    以同样一个县长为例,按照帝国新的俸禄制度,一年的俸禄加上各种补贴、总计将在七千银元左右,每冄约为五六百银元,这个俸禄水平虽然还不如宋朝,但也相当高了,也足可以保证官员一家的生活质量。
    就这样中华帝国最后的几项制度也都制定下来,可以完全正常运作了。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二九三章 出航印度(上)
    在制定帝国体制的同时,帝国其他的事情也没有停下来,各项政务事情,也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在二月初的时候,郑成功又来到了南京,面见商毅,因为这时中国西印度公司的先期船队己经派人回到中国,报告考查的情况,因此郑成功也来商毅报告结果,并且和商毅商定最后的事情,然后就准备出发赶奔印度,建立中国西印度公司。
    在先期船队出发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西印度公司也正式在中国挂牌成立,总部设在原来的松江府,现在己改名叫上海市,并在南京、杭州、泉州、广州四地建立了分部。
    而到现在中国西印度公司一共筹款二千二百多万银元,其中帝国皇室的投资为五百万银元,郑家的投资为三百万银元,帝国政府也以船只和军队折价投资了三百万银元,而剩余的近一千多万银元全是吸纳的民间财产,先后有二十余名商人投资,其中以国丈林之洋投资最多,达到二百万。
    而另一位洋国丈,冈萨雷斯侯爵得知以后,也大感兴趣,老外对这方面的嗅觉一向灵敏,何况候爵是来自欧州老牌的殖民国家,当然知道投资殖民行业几乎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而且印度是一个己经得到开发的地方,证实大有潜力可发掘,当然不会错也这个机会,因此候爵和夫人也变卖了身边的大量财物,又联合女儿、儿子,居然也凑出八十万银元,投资中国西印度公司,当然委任安德烈为自已在中国的代理人。
    有了这两位国丈带头,其他商人自然也是趋之若鹜,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两位国丈那么财大气粗,能够一口气拿出几十万、上百万银元来,有十几万,也有二十几万的,不过西印度公司也是来者不拒,只要是十万以上的投资,全部都收下,随后又成立公司的制度、董事会、中国总部的人员,制定计划,雇佣人员等等。
    在郑成功离开中国以后,在上海留守,付责公司业务的是郑芝龙;董事会成员一共有二十四人,是由各股东推出的自己的代表,都将和郑成功一起赶奔印度。
    而就在在一月底的时候,先遣船队派人回到中国,向国内报告了先遣队对印度的考查情况,以及未来中国西印度公司在印度的选址地点的选择。
    中国西印度公司的先期船队一共有八艘船,共计五百余人,领头的人是郑成功的部将施大宣,也就是另一时空里大大有名的施琅的父亲,而被派回来报告情况的正是施琅、施显兄弟,这次郑成功到南京来面见商毅,也把他们兄弟两带来了。
    现在郑成功还有官职有身,就是印度总督,按中华帝国的官制,属于省长级别,正三品,而施琅兄弟,都是平民,不过帝国并没有那么多的礼仪,因此商毅一起招见了他们三人,当然也是想看一看施琅。
    施琅要比郑成功大三岁,但现在仍然还是非常年轻,也才刚刚过三十岁,长得方面大耳,只是一双眼睛细长,透露着十分精眀的气质,三人向商毅施完礼之后,郑成功被赐坐,而施琅兄弟只能站着回复商毅的问题。
    首先向商毅讲说的,是先遣船队的行程经过,先遣船队是在去年八月从中国出发,在十月底到达印度,不过在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时候,遭到了四艘荷兰战船的攻击,不过先遣船队也有四艘战船,而且吨位都不小,另外四艘商船也都装配了火炮,因此双方激战了二个多小时,荷兰战船一伤一沉,敌敌不过,因此撤退,而先遣船队有二艘战船和一艘商船被击伤,好在没有沉没,趁着荷兰战船撤退,冲过了马六甲海峡。
    而在施琅兄弟回航的时候,也同样遭到荷兰战船的堵截,好在是回航时只有一条船,借助马六甲海峡中的岛屿掩护,躲开了荷兰战船,穿过马六甲海峡,回到中国。
    现在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的欧州国家有:英国、荷兰、丹麦、葡萄牙等,其中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部实际是设在巴达维亚,在印度的势力,只是局限在东南部沿海和斯里兰卡岛一带;葡萄牙东印度公司的总部的总部设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孟买;丹麦东印度公司的总部的总部设在印度东南沿海的特兰奎巴,但影响力最小。
    只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势力最强,总部设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苏拉特、并且在1634年左右,将势边扩展到东北部的孟加拉国地区,其中大的基地有位于孟加拉国的威廉堡、在金奈的圣乔治堡,到现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已经建立了二十三个工厂,公司的雇员超过了百人,军队数量有三百多人,雇佣当地的居民人数达到二千余人,不过无伦是英国还是其他国家,在印度建立的驻点、基地都是沿海建立,这也是这个时代的殖民特点。
    英国向中国推荐建立据点的地方是西海岸锡尔瓦萨,东海岸的加尔各答,南部的班加罗尔这三个地方,而先遣船队也根据英国人推荐的建立总部的地点,一一的进行了考查。
    先遣船队考查了这三个地方之后,首先否定了锡尔瓦萨,因为锡尔瓦萨位于印度西海岸偏北孟买附近的地方,滨临阿拉伯海,在这里建基地,是对欧州有利,因为欧州船只是从西而来,正好可以停靠印度西海岸边,而中国在印度以东,要到达锡尔瓦萨,还要绕过印度半岛。
    因此先遣船队都倾向于在加尔各答和班加罗尔建立建立据点,但这两个地方各有优势,先遣船队内部也分成两种意见,难以决定下来,只能请商毅和郑成功来做决定。
    主讲的主要是由施琅在说,施显只在一边听着,并没有说话,听施琅说完之后,商毅才铺开地图,道:“施琅,你们这次考查所见,加尔各答和班加罗尔各有什么优劣所在吗!”
    施琅道:“回禀皇上,加尔各答位于印度东北,恒河的入海口,南接孟加拉国湾海,虽然位置也偏北了一点,但草民在这里看过,这一带都趸平原地区,河流纵横交错,土地肥沃,而且盛产大米、黄麻,因此在这里建立据点,可以自己自足,解决粮食供应,还可以为来往船只提供粮食。”顿了一顿,施琅又道:“另外加尔各答和中国还有陆地相通,如果能从云南或西藏地区打通缅甸,都可以到达加尔各答,路程约在二千里左右!”
    商毅又问道:“那么班加罗尓呢!”
    施琅道:“回禀皇上,班加罗尔位于印度半岛的最南端,与锡兰(即斯利兰卡)隔海相望,是东西来往的必经之地,无论是东来还是西住的船只,都可以在这时停泊靠岸,因此水路交通便利,但这一带的山区较多,可耕作的土地没有加尓各答多,另外荷兰己经在锡兰建了驻点,现在我国与荷兰之间已经全面恶交,如果在班加罗尔建立据点,很可能遭到荷兰方面的攻击,不可不查!”
    商毅点了点头,施琅的回复也让他觉得很满意,因此想了一想,又道:“施琅,如果依你之见,我们的地址应该选在那里!”
    施琅道:“依草民之见,当选在班加罗尔!”
    商毅听了,也呵呵一笑,转头问郑成功道:“明俨,你怎么看!”
    郑成功也道:“回禀皇上,臣也是如此以为!”
    商毅笑道:“为什么,如果是选在加尔各答,可以从陆上直接通过去,岂不更好吗?”
    郑成功道:“这次我们到印度建立驻点,主要的目地是用来作为商船到欧州的中途停靠点,并非是要侵占印度之地,因此首选是海路的畅通便利,而不是从陆上直通,在这方面,班加罗尔利在海运,要比加尔各答合适得多,而且现在英国己在孟加拉国地区建立了威廉堡据点,离加尔各答不远,如果我们再在加尔各答建立据点,一山难容二虎,难免会与英国发生摩擦,我们在印度还是初来乍道,立足未稳,不宜与英国发生冲突摩擦,因此宁可离英国的据点远一些,以免双方过多接触!”
    商毅道:“但如果选在班加罗尓,虽然可以避开英国,但却是在荷兰的势力边缘,难免会与荷兰产生争斗,这又如何是好呢!”
    郑成功道:“荷兰的势力多在锡兰岛上,非是在印度,臣己打听清楚,荷兰在锡兰岛上的全部人员士兵也不足三百人,因此并不足为虑,何况我们现在与英国交好,两国联手,荷兰未必敢来我,而且我中华与荷兰之间,己属交恶,这一次又在马六甲海峡堵截我们的船队,因此早晚必有一战,不如先在班加罗尓建立据点,南部立足印度,然后再待机击退荷兰,夺取锡兰岛,控制海峡,则东西船只来往的折中要路尽在我中国的牚握之中了,等皇上再驱逐了巴达维亚的荷兰势力,那么整个印度以东的海域地区,将全为我中华所有,开拓万里海疆,扬国威为波涛,也必能实现!”
    这时施琅也扑充道:“虽然班加罗尓地区山势众多,但居草民观察,其地势仍颇为平坦,而且有一条大河由西北至东南而流,因此仍有许多地方可以耕种,粮食供应之事,亦可自已自足!”
    商毅点了点头,道:“好,那就定在班加罗尓吧。”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二九四章 出航印度(下)
    中华帝国洪宪三年(1652年)二月二十日,郑成功和陈永华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赶赴印度,而商毅这一次出航的一共有二十二艘船只,其中战船就达到了十四艘,包括有一艘二级战列舰,五艘三级巡洋舰、二艘四级驱逐舰、二艘五级护卫舰和两艘一千五百科的辅助战船,两艘五百科飞剪船,另外八艘商船都是一千料以上,各装配了十到二十门火炮不等,而这一次赶赴印度的全部人员约有二千八百多人,其中士兵有一千二百人,水手船员有一千余人,属干中国西印度公司的工作人员有三百余人,还有二百余名欧州的雇佣兵,其余的为随行的其他技术人员。
    同时还带有一份以商毅的名议,写给莫卧儿帝国皇帝沙贾汗的国书,表示中国西印度公司是为友谊而来,只希望在印度南部建立一个港口,为过往的船只提供淡水和粮食补充等等。
    加上先遣船队,中国西印度公司一共出动了二十九艘船,三千三百余人,规模之大,人员之多,就是已经在印度经管了近五十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也远远不及,要知道英国东印度公司刚成立时,到达印度的人员还不足百人,这也是中国的优势所在,因为中国到印度的距离,要比欧州近得多。
    因为上一次先谴船队曾遭到了荷兰战船的拦截,因此这一次商毅和郑成功都决定,索性多带一些战船,如果再有发现荷兰战船的拦截,那么就给予他们一个迎头痛击。
    另外商毅还下令,命驻守吕宋的李华梅舰队抯任护航任务,将西印度公司船队送到马六甲海峡的入口,然后在回航的时候,围绕爪哇岛巡游一圈,向荷兰东印度公司示威,因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部巴达维亚就在爪哇岛,当然还有另一个任务,就是寻找一条不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的航线。
    从南中国海到达印度,并不是一定要经过马六甲海峡,也可以从吕宋南下,穿过加里曼舟东面的望加锡海峡,然后穿过爪洼群岛,进入印度洋,再转向西行,实际就是从爪哇群岛的外侧到达印度,当然这样航行会绕远近一半的路程,但可以避开荷兰战船的阻截,虽然商毅手头上有爪哇群岛的详细地图,也知道可以从那里穿出爪哇群岛,但毕竟没有走过,需要事先去探测一次航线。
    其实荷兰战船会阻截,甚致是攻击中国船队,商毅并不觉得意外,因为从去年开始,荷兰就强行对通过马六甲海峡的商船收税,而在去年年底,商毅从北京回到南京之后,就收到了海外的消息,原来就在去年十月,荷兰国内向巴达维亚派来了一支援军,这是一支甴十二艘战船,六艘运输船组成的船队,运来了二千多名荷兰士兵,另外还有五千支煫发火枪,三百门陆战火炮和大批的弹药,増援荷兰在亚州的实力。
    原来在荷兰国内,关于对中国使用武力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当然争论是并不是对不对中国动武,而是先打英国,还是先打中国,但在中国使团访问了欧州之后,荷兰国内的声音逐渐倾向于先征服中国,然后再和英国决战,取得海上的霸权。
    原因很简单,现在中国的崛起,己经严重影响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收入,而荷兰地小民寡,全靠贸易立国,而东印度公司,在荷兰的财政收入中占了相当重要的比例,必需首先恢复荷兰的亚州利益,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财力支持荷兰在欧州与英国争夺海上的霸权作战。
    因此荷兰议会也决定,暂时对英国保持克制,接受英国的航海条例,集中力量来解决亚州的事情,当然东印度公司的有关报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报告中宣称:如果能够支持巴达维亚当局一百艘战船,一万五千名士兵,那么荷兰东印度公司就有希望在一年的时间里,彻底摧毁中国的海上力量,全面垄断亚州的贸易利益,使东印度公司重新盈利。
    虽然在议会中有不少议员对东印度公司的报告表示怀疑,因为从访欧的中国使团来看,中国绝对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只靠一百艘战船,一万五千名士兵是否能够击败中国,值得怀疑,但大多数议员还是选择了相信,因为几乎所有的议员都在东印度公司中占有股份,一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受损,那么自己也同样会损失大笔的财富,尽管东印度公司使用做假帐的方式,来维持公司的信用,但不少议会的议员还是知道真实情况的。
    结果在另一时空里,本该是在1652年发生的第一次英荷海战居然没有发生,相反荷兰正在组织筹备一场大规模的东方远征。
    当然一百艘战船,一万五千名士兵对荷兰国内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因为现在荷兰全国的人口也就只有二百万人,在另一时空里的英荷海战,虽然是历史最大规模的一次风帆船海战,但实际在每一场战斗中,双方都只投入了二三十条战船,而且荷兰也不可能一下子把兵力全部都派到亚州去,总还要留下相当一部份保卫本土,谁知道在这个时候英国会不全趁虚进攻荷兰呢。
    因此荷兰议会和海军部也决定,选给巴达维亚派遣一支持军,増强一下巴达维亚的实力,而本土再慢慢的调集足够的力量,而这支持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赶到了亚州。
    虽然这支援军的人数和战船并不算多,但还是让现任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督约翰马特索科尔(joan maetsuijeker中国史料译为没碎格或马绥克)高兴得眉飞色舞,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的兵力一共还不到三千人,而且还要分布在整个爪哇群岛上,留守巴达维亚的军队还不足一千人。
    当然荷兰并非势单力孤,因为他们在爪哇地区己经经营了三十余年,虽然是实行的殖民统制,但也不可能是一味的高压手段,对于一些己经顺从于东印度公司的土著部落国家,也釆取了一些怀柔手段,由其是和土著部落国家的酋长,或是上层贵族建立起一定的近密关系,并且釆用恩威兼施,拉陇一批土著部落打击另一批土著部落的策略,也得一些土著部落国家的支持,当然荷国传教士在其中也发挥了量大的作用。
    在中荷恶交之后,荷兰殖民者和传教士也尽力的在这些土著部落国家中宣扬中国帝国的危险,号招各士着部落国家联和起来,抵抗中国的侵略,也就是这个时空里著名的中国威胁论的开始。
    而在得到了这支持军之后,约翰马特索科尔也不禁胆气粗壮了不少,因为这支持军的到来实在太重要了,不仅仅可以増加荷兰的实力,更新武器,而且还可以选出一批土著,加入荷兰军队,因此马特索科尔一面加强在爪哇地区的守卫,和当地的土著部落国家签定同盟协议,共同抵抗中国的军队,一面也组织舰队,向吕宋发动进攻,试图对中国施加压力,打通和亚州,主要是日本的贸易航线。
    因为中荷交恶之后,荷兰一直都是通过日本获得中国的商品,但自从在1650年,荷兰封锁了马六甲海峡,对来往商船收过港税之后,中国也封杀了荷兰商船到日本的贸易航线,并不许荷兰商船停靠吕宋,现在的荷兰想得到中国的商品,只能靠从其他国家的商船那里购买,结果荷兰因然可以向过往马六甲海峡的商船收税,但各商船也反过将卖荷兰的货物提高价格,从这里把损失补回来,同时各国商船也在寻找新的航线,不经马六曱海峡通过,最终荷兰东印度公司仍然没占到什么便易,因此现在荷兰也急需要重新打通和日本的贸易航线。
    但在吕宋驻守的李华梅舰队也不是好惹的,荷兰战舰敢来进攻,自然也不客气,于是双方在十一月,十二月在吕宋附近的海面上进续进行了三次海战,每次双方出动参战的战船数量,都超过了十五艘,结果三场激战下来,双方互有损失,被对手击沉的战船都超过了十艘,损失的士兵也都超过了五百人。
    虽然总体算起来,李华梅舰队的损失略大一些,但她有吕宋这个大基地支撑,现在的吕宋,由其是马尼拉,几乎全是华人的天下,而且有大量的华人工匠,各种各样的工厂,因此李华梅的舰队可以在马尼拉得到各种补充,损坏的战船可以马上得到修理,阵亡的士兵水手也可以马上补齐,甚致可以征调一部份民船参战。
    而荷兰舰队能在巴达维亚得到的支持就明显比马尼拉差得多了,毕竞在巴达维亚的荷兰人只有数千人,其中大半还是士兵,工匠的数量有限,可供补充的人员更是有限,尽管在巴达维亚也有造船厂,但造船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消耗,何况在马尼拉的背后,还有庞大的中华帝国,荷兰的造船厂才造出了三艘新战船,但在新年之后,李华梅舰队一口气就把所有的损失全部都补上了。
    因此马特索科尔也知道在目前这个时候,用武力来对付中华帝国是不可能的,只好放弃了进攻吕宋,转而继续封锁马六甲海峡,等待着国内的大规模援军赶来,再次向吕宋发动进攻,只是令马特索科尔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中国会高调的通过马六甲海峡,并且主动到巴达维亚了来示威。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二九五章 内政外扩
    在送别了郑成功和陈永华率领着船队离开了南京,扬帆出发以后,商毅也回到皇宫里,开始思考帝国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帝国国内的各种国家政治制度都已经建立起来,而且开海通商,扶植手工业,重视格物致用之学的发展道路也已经确定下来,虽然说现在新制度影响的范围并不大,也还没有对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发生根本性的结构改变,但在东南沿海地区,却己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在逐渐的发展,只要国家政权的结构不发生变化,就会慢慢的向全国扩展,因此在这些方面,商毅也基本可以放心。
    而下一步是就制定各种细节的规则,如各种税率、各行业的规范、官员的晋升、考核制度,各种职称的评定,各种法律法规等等,虽然说这些事情并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但总体来说,在国家内政方面,大体的方针、政策都已经确定下来,只是沿着制定好的方向前进就行了。
    现在真正要考虑的,是帝国的对外政策,主要就是帝国对外的领土扩张,以及还有没有收复的地区,当然这也是早就在商毅的计划之中,国家稳定下来之后,就向在大陆和海洋两个方面展开领土扩张,在大陆方面,首先是要收复新疆、青海、西藏这些地区,虽然在这个时代,这些地区其实并不完全属于中国,但在商毅的观念里,廷就是中国的领土,因此必需收复回来,而随后,就是外蒙、外兴安岭、东西伯利亚、甚致是安南等地。
    而在海外就是全面确立中国在南中国海域内的霸权地位,到并不一定要将海外诸岛都纳入中国的版图范围,但一定安在爪哇群岛、婆夷州(加里曼舟岛)和马来半岛地区建立中国的殖民地,将中国的力量全面布置在南中国海域内,排挤欧州的势力,把南中国海彻底变成中国的内海,当然还包括东方的日本也要征服,然后再向更远的澳州、非州、美州进行扩张,把中华帝国的殖民地扩大到全球,只有这样,才算是全面参与全球的大航海竞争,并且完全溶入到国际行列中。
    但对外扩张,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局势,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现在帝国刚刚成立,虽然和另一时空里天朝建国时的一个大烂摊子相比,确实要好得多,但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国内问题,想要等国内问题全都解决,估计二十年都不够,因为现在国内面临的,是一个全方位的体制改变,所要的时间甚致可能要以百年来计算,因此只能内政外扩,齐头并进,是实上这个时代的欧州国家基本也都是釆用的这种方式,国内国外,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