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55章

      可把许烟杪感动坏了,当场说出来:“回殿下,这墙上、地上、屋顶上都是舍利子,用鸡骨头、老鼠骨头烧出来的。花费不高……嗯?什么声音?”
    许烟杪转头,看到黑暗里的灌木丛似乎有些摇晃,怪吓人的,伸手就要去拔火铳。
    太子突然特别激动,掰着许烟杪的肩膀将人掰向他:“一只肥耗子而已,不用管!许郎你刚才说什么,这些都是鸡骨头烧出来的?!”
    “还有老鼠骨头。”
    “都一样都一样!许郎,这事事关重要,你能否详细一些和我说它是怎么烧的?”
    “好啊。”
    许烟杪就说了。
    灌木丛后面,蹲着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人,皇帝带头,尚书探脑,一群人偷偷摸摸,鬼鬼祟祟地扒开荆条往许烟杪方向看。
    虽然之前许烟杪已经在心声里说过,那栋珠光宝气的房屋是用不值钱的鸡骨头烧成的,但当他亲口说出来的那一刻,老皇帝原本支得直直的身体还是倾斜了一下,撞得灌木乱晃。
    旁边,户部尚书憋着气,憋得满脸通红,差点让自己晕过去。
    一块鸡骨头一颗宝珠,如果用那些宝珠绣成一件珍珠衫,至少能售十万钱,而原料只是一堆鸡骨头而已!
    国库又要有钱了!!!
    虽然有金山银山正在开采,但谁嫌钱多呢!
    皇帝和户部尚书对视一眼,两人此刻都达成了共识。
    “七三!国库七,内库三!”
    “趁着其他人还不知道这东西不值钱,先卖给国内的豪门贵族!”
    “然后再带着它们出海!”
    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眼中闪烁的金钱光辉差点亮瞎其他尚书的眼。
    礼部尚书决定加入。
    他献出一计:“听闻天竺富有且信佛者颇多,想来他们肯定很希望自家僧人能烧出舍利。”
    ——国内的僧人由于朝廷狠抓各个寺庙,各个只能真心吃斋念佛,像前朝末年那种有钱到能够兼并村里土地,直直兼并成百上千顷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老皇帝:“!!!”
    户部尚书:“!!!”
    这个主意……
    妙啊!
    三个老阴逼视线交汇,其中仿佛藏着千言万语。
    *
    虽然太子的做法让他爹能够光明正大使用舍利子制造法,但他依然又被打了。
    他爹拿着卷起来的书,一下一下敲着他额头,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好像在玩击缶。
    “蠢!这么久了还没发现许烟杪就是一把双刃剑,活该被割手。”
    太子发出疑问:“那爹你不还是用他?明年二月的春闱,你让他去当主考官,不怕出问题?”
    “怕什么。”老皇帝似乎在思索着恰当的形容,微微笑起来:“许烟杪最擅长在规章制度里做事了——你没发现,他做自己官位应该做的事情时,从来没有出过错吗?”
    ——你之前错就错在,没有详细地说明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那也怪不得许烟杪天马行空。
    “是吗?”
    太子狐疑地看着老皇帝。
    他怎么觉得那只是他爹的错觉?许烟杪正事上确实没出现过问题,但这里面会不会附加意外,得看老天有没有怜惜他身边的人。
    *
    肩膀上突然多了个科举主考官的任务,许烟杪明面上喜形于色,谢主隆恩,实际上心里已经刷起了“我好想当咸鱼啊”的表情包。
    ——他最近除了修史外,还在挑选合适人选补上官位的空缺,现在又多一个春闱……
    “累死我算了qaq”
    许烟杪狠狠搓了几把脸,开始翻阅历年来的科举考题。
    【老皇帝有毛病吧,我十九岁让我出题给学子们考科举,不少人比我年纪还大呢,他也真放心。】
    【这和十九岁出高考试卷有什么两样。】
    春闱副主考官,兼华盖殿大学士的兵部尚书在心里也是想的差不多意思。
    其他事情也就算了,科举让小白泽出题,是不是太惊险了?小白泽好像连论语都没看全。
    正想着,就有道声音迟疑地传来:“黎尚书,关于科举出题一事,某想请教一下这其中的脉门。”
    抬头就看见许烟杪双眸直直看着他,神态认真。
    兵部尚书突然意识到一点。
    似乎……这人就算心底再哀嚎事情困难,也会咬牙去做——做得好不好另说,但他确实无惧去踏入新的领域。
    他是这样的性子,陛下又有意培养,假以时日,必然能高居庙堂,身在三公九卿之位。
    这个念头蹦出来,下一个念头急赶忙赶地撞出——
    陛下,是不是赶着在自己寿尽之前,尽量多给许烟杪历练的机会?至少哪怕出任何事情,开国皇帝的能力也能为他兜底?
    想得有些多了,兵部尚书连忙将思绪拉回来,让许烟杪坐下,耐心和他讲解科举出题的内幕。
    “春闱出题有惯例,首场试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二场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
    “首场与二场不是重点,你估摸着出题便是,最重要的是第三场……”
    *
    从衙门里出来,回家的路上,许烟杪一直在思考兵部尚书的解说。
    第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重点在于考察学子对时事的洞察,对国策的理解,对律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