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691章

      而且那草莓算是进了各家口袋,酱菜厂才算集体的,今年倒是赚了不少,可村长不敢动。
    村里这么多人,都等着上半年收完粮食分账呢。
    这个时候他要是挪动了钱,给村民分不出钱来,谁该会维护酱菜厂的安全。
    别看有两条狗还安排了村里人轮流看门,安全还是没多少保障。
    上个月,村里人都下工回家,正巧轮到老李头来守夜,谁知道这家伙喝了两杯酒,居然在小屋睡过去。
    酱菜厂这边被人摸过来,后墙那边有人泼了油,有两个偷摸的人点火。
    也幸亏老李头家老大不放心他爹,想着过来给送点水,恰巧给撞见。
    那贼人一见被发现撒腿就跑,老李头家大儿子还得顾着喊人,让贼人给跑了。
    经过这么个插曲,村里人更不敢大意,晚上都安排两个人值夜。
    一晚上啥都不用干就给算十个工分,刚开始村里人都抢着干,后来还是村长想的办法,一家轮一天,才让村里人消停。
    村里人想的自然是分钱,要是第一年分不到钱,怕会打击村里人的积极性。
    这下钱不能动,买货车的事只能跟公家人磨,好在已经有些眉目,吴向西等得起。
    第569章 家信
    “老二媳妇儿,你过来拆包裹。”陈玉兰发话,李二妮立马上前开始拆。
    包裹最上头是几张试题,跟上次的一样,不用看都知道这是给谁准备的。
    赵晓竹则是高兴,上次秋月给她寄回来的,她都做了九十分呢,就是没有秋月在身边,她也没个人询问,只能自己思考找答案。
    以前还能找李阳同志解答,现在没机会了。
    就在半个月前,李阳同志收到家里的信返城了!
    也不得不说,整个桃坪村也就李阳同志能跟秋月的学问不相上下。
    要不是有谭城在前,她觉得李阳同志也不错,没准他跟秋月还能……
    呸呸呸!瞎琢磨什么呢!赶紧把自己脑子里的杂念摒除。
    这会儿赵晓竹怀孕四个多月,肚子略微显出来。
    “老四媳妇儿,这是你小妹给你的,你先收起来吧。”对于老四媳妇儿爱读书学习这事,她一直是支持的。
    赵晓竹说着将试题翻开看几眼,“唉妈,这里头还有一封信。”
    “那就等下读给大家听。”她就喜欢听宝贝疙瘩寄回来的信,这能让她知道她在那边过的好不好。
    李二妮继续往下翻包裹,先是上层,纯棉袜子二十几双,鞋子十几双,丝巾,陈玉兰夫妻一人一身夏装。
    “哇妈,这么多的袜子,颜色真好看。”李二妮一眼就相中了那个大红色的,艳丽丽的真好看。
    黔省不愧是大省,居然有这么好看的颜色,这么多袜子,也不知道她妈会不会分给他们两房几双。
    鞋子是解放鞋,那可是新鞋子,饶是家里条件好了,也还没到每个人都能穿新鞋子的地步。
    不过她也只敢在心里想,迫于婆婆的威压,不敢伸手去拿。
    倒是那两身夏装,一看颜色就知道是给两位老人的。
    夏秋兰看了稀罕的不行,也赶紧在身边放好。
    再下面则是麦乳精,红糖白糖,腊肉,罐头,中间都隔了好几层。
    把这些都拿出来后,最下面才是海货。
    也幸好谭城去邮寄的时候分成两块,另外一个则是海货,不然这包裹里的东西都得串味。
    吴向北就等着这玩意儿呢。
    上次给家里分了十几斤,恰好他媳妇儿正反孕,他们也吃家里的大锅饭,吴向北干脆找他几个兄弟给拿去黑市。
    这东西在运城缺着呢,硬是被他小赚了一笔。
    说实话,上次秋月寄海货过来他就有了想法。
    只不过迫于形势,只能压下去黔省倒卖海货的念头。
    现在这念头又重新冒出头,吴向北压了几次才将这个念头压下。
    没办法,他现在也不是一个人,不能冲动行事。
    海货太多,上次的都没吃完,这次又给寄过来这么多,陈玉兰也不是苛责婆婆,就干脆当面每家分了十几斤。
    李二妮觉得那个八爪鱼好吃,就多拿了一只,吴向北也就看了她一眼,也没多说什么。
    一点点东西他还不至于跟二嫂计较。
    然后就见李二妮眼巴巴的看着那厚厚的袜子,还有丝巾。
    陈玉兰干脆给家里人一人分了一双袜子一双鞋子。
    都不用说,这肯定是家里每人一双。
    拿着新的鞋袜,李二妮那叫一个心潮澎湃。
    “谢谢妈!”赵晓竹抱着自己那份,真诚的笑着道谢。
    李二妮也紧随其后,“谢谢妈。”
    陈玉兰摆手,“别谢我,这可都是你们妹妹寄回来的,这么多东西得花多少钱呢!你们可都得记她的好。”
    吴向北最小拍胸膛,“这还用妈说,我们都记着呢!”
    “对对,我们都记着,记着呢!”
    要是吴秋月在家,李二妮都恨不得把人供起来。
    小姑子那就是金口,她说自己能怀就能怀,说她能生大胖小子,送子娘娘可不就送她一个小子。
    她不管别人怎么想,她就觉得小姑子是家里福星,必须听小姑子的话。
    看看,自从有了小姑子,家里条件不知好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