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五章才大三千(16)

      陶砚瓦拿到尚济民改后的稿子,不由得心生敬意。从首页题目起,至最后一段,每一页都改得天翻地覆,面目全非。有的在两侧空白处增加大段文字,有的把原有文字成段落删除。整个文稿的结构也做了大的调整。陶砚瓦在台式机上一页一页对着修改,一边改一边感觉确实比原稿站位高,更清晰、更有条理,也更有说服力。
    稿子最大亮点,是从当前社会信仰缺失、诚信缺失、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等现象频生,亟须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出发,来论证建设新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新楼的功能定位加入了“国学研究和交流”的概念。
    “国学”这个词,近年大热。许多学者言必称国学。好象解决中国的问题,就看国学了。
    其实细究起来,国学这个词,虽然见诸先秦典籍,但当初讲得和现在的概念不是一回事。首先那时的“国”不是现在的“国”,那时的“学”也不是现在的“学”。《周礼春官乐师》里说:“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里的国学,是指由国家设立的学校,与近代以来讲的国学涵义完全不同。
    一般认为,如今“国学”这个概念,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当年日本全面学习西方,就有日本人说要坚守日本文化传统,即坚守日本“国学”。190年,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商议,在日本创办《国学报》,后来逐渐有人主张研究、保存国学,以抵御西风日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还有人在日本创建了国学讲习会,章炳麟讲课,鲁迅是学生之一。
    而现在,我们在1世纪要用国学这个概念时,必须对它进行一番重新诠释,厘清它的范畴,它的本质,以及要找到怎样弘扬它的路径。
    但尚济民敢于把国学这个概念明确写进文中,还是需要很大的政治勇气。
    陶砚瓦看后心悦诚服,他感觉尚济民确实是个人才。
    不独陶砚瓦感觉尚济民是个人才,连总理也感觉尚济民是个人才。当然总理的感觉陶砚瓦无从知道,是他自己根据总理经常交待尚济民一些特殊任务分析得知。
    尚济民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他早年就进中南海,在某常委身边工作,当时这位常委具有类似“皇储”一样的身份,是准备接大位的。能在其身边工作,谁都知道意味着什么。
    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虽有风雨,但没怎么影响行程。政治上也有风波,虽大局尚稳,但具体到某个个人,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政治生命戛然而止的,朝为高官暮为囚者,却并不鲜见。
    尚济民跟过的高官,就因某次政治风波,陡然从高处跌落,虽未完全丢掉高官身份,但离开了中南海,任了个闲职。
    尚济民政治上失去大靠山,只好凭自己奋斗,又借各种机缘,仍然在“海里”慢慢显露头角。他去过地方,去过政府、去过政协,目前总算贵为部长级。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当朝宰相、目前在任总理曾有过仕途交集,总理现在还经常给他交待些特别工作。说特别,是陶砚瓦感觉特别,因为都是前五任领导均未接手过的工作,以后领导也未必能够接手的工作。比如,总理的几次重要外事讲话稿,就让尚济民深度参与讨论,据说还执笔写了部分段落。
    更为重要的是,尚济民已经六十三岁了,按照规定还有两年就得退下来。有道是“官不修衙,客不修店”。官不修衙,皆因审批难,审查严,风险大,吃力不讨好。
    古时候亦复如此。初知杭州的苏东坡,曾有《乞赐度牒修廨宇状》,讲杭州的政府办公用房,多是五代吴越割据时留下的建筑,百余年来,“风雨腐坏,日就颓毁”。苏东坡敢于打报告申请经费修衙,确是官场另类。因为在中国历代官场上,经常有地方官员因修衙而受处分者。
    尚济民要“修衙”,可见他有一点苏东坡的风范。
    陶砚瓦知道兹事体大,不敢怠慢,整整一个上午没动地方,才把稿子誊清。
    吃过饭,中午也没休息,他又把稿子看了几遍,个别地方感觉不顺,他就做了调整。一般一把手改过的稿子,没人敢动。但尚济民是大笔杆子,他不计较个别文字的改动会丢他的面子。陶砚瓦亦非一般小吏,他就敢动一动自认其不顺之处。
    下班前,陶砚瓦才把誊清的稿子交给孙健。尚济民不在,等明天上午一上班,他会立即过目。
    陶砚瓦从孙健办公室出来,接到自己爱人杨雅丽电话,说你今晚能不能早点回家吃饭,儿子、儿媳妇也过来。
    陶砚瓦心里一热,说没问题。他这才想起,今天是他们结婚0周年纪念,说好了要一家团聚的。赶紧回屋草草收拾一下,拿上每天上下班必带的一个小手包,便开车回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