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节
参加县试,也让他们对府试有了些自信。
至少知道了流程,更知道每场都要考什么。
除了每日必做的五经之一外,四书更是重点。
四书夫子将生僻字,难解的字词,以及有异义的词句再次拿出来反复背诵。
也有人说,这些学生学了那么久,为什么还有疏漏?
其实看平时上学就知道了。
看似也就那一本语文书,一学期反复背诵,能考满分的又有几个。
四书夫子不仅在讲这些生僻的内容,每讲一处,再加上其他大家对此的理解,更有各家名章点评。
不仅要全部掌握,还要有自己的见解。
大学,讲格物致知,讲诚意正心,讲修身齐家,还讲治国平天下。
每一字每一句,都能展开长篇大论。
道理都懂,如何表述呢,又要如何做呢。
论语,孔子语录,孔圣人已经离世太久了。
他的话也被解释出很多含义。
孔子的想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就像纪元之前文章里写的,想要了解他,了解圣人,不如去读他的书,念他的话吧。
有的在捧他,有的在贬他。
但或捧或贬,只有读了才能懂里面的含义。
一个人到底要怎么做,到底要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这本书都有解答。
孔子走后,孟子来了。
他们相隔了上百年,终于有人继承孔子的想法,把这门学说延续下来,给了这门学说不同的生命力。
他们都在讲仁,但又是不同的仁。
孟子在说仁义礼智,再说知性知天命,又讲身心之学。
读懂里面的浩然之气,更能行于天地间。
最后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最后是中庸。
中庸只用两个字便能概括。
难懂。
有人说中庸不过是和事佬,是和稀泥。
但真的是这样吗,真的如此简单吗。
若真的是这样,那这本经典也不必流传千年了。
宋人把这篇从礼记里抽出来,直接作为了儒家哲学的基础,这本哲学书籍,甚至是奠定儒学的心法。
万物中和,万物不偏不倚。
要如何做?
要怎么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夫子洋洋洒洒,再次串联起四书,学生们不仅是在听,更像沉浸在经典当中。
正荣县县学夫子,从不是让他们单单背诵,单单理解,更要明白其中的意思,要成为这样的人,努力成为一个圣人。
从白天到深夜,冲刺班灯火通明。
路过的人都能看到,里面十二个考生全力以赴,只为备战府试。
四书深度复习,五经分为不同的小组,由不同的博士来讲。
讲到春秋,提它的微言大义,提春秋的是非观,善者褒,恶者贬,尊贤者,贱不肖者。
作为鲁国的史书,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当时的文化。
更别说此书用词优美,若能精通,文章根本不在话下。
再读礼记,中华向来称礼仪之邦。
礼记更包含了儒学的价值观,四书里有两篇都是从礼记中抽出,从而形成对当今社会的礼仪跟规范。
在千年前构建了在当时看来,一个相对和谐的制度跟规范。
礼的核心也是人,是生命,是尊重。
礼之用,和为贵。
若能参透这些意思,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就会格外丰富。
从头到尾把四书五经梳理,最后的孝经更是倒背如流。
《孝经》能单独列出来,虽不在四书五经之列,却也是必读。
本书不过一千八百字,这本书争议很大,却受到历来王侯将相黎民百姓的推崇。
此书并不拗口,是谁写的已经无从得知。
其书的思想从孝入手,其实最后讲的是“忠”,也难怪受朝廷尊崇。
从“忠”来看,纪元能从另一个层面审视如今的封建宗法。
要说完全同意,那不好说,但背还是要背的。
比如孝经第十四广扬名章。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后面就不说了,反正大意是,君子对双亲尽孝道,所以能把对双亲的孝道转移到侍奉君王的忠心。
侍奉兄长的时候,对兄长的顺从可以变成对长官的顺从。
管理好自己的家事,那就能用于办公。
只要养成良好的品德,名声自然好了。
这项必读书,培养的便是“忠”。
纪元第一次读就在皱眉。
如今读已经不皱了,理解跟背诵,以及赞同,这是完全的两回事。
不仅是这本书如此,要说纪元读了那么多书,真的赞同所有书的想法吗?
那未必。
但是想要了解对方的想法,不能只靠印象来判断。
厌恶一个东西,必然先要了解才行。
如果只是厌恶,却说不出缘由,也是一种狭隘。
冲刺班从白天到晚上,每日都在读书。
纪元除了此事之外,一定会在早上抽出时间起来跑步。
刚开始李锦跟着跑,接着蔡丰岚也咬牙跑。
这两个人都是聪明人,县试连着考三日,他们已经知道体力的重要性。
科考简直是对知识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要说君子不光要读书,还要骑射。
但天齐国如今不兴这个,县学也好,私塾也好,都是只教读书的。
其他东西要自己私下学。
现在他们锻炼身体,也是强身健体的一环。
其他九位同学问了,纪元也直接答:“县试的时候多累啊,提前锻炼好身体,到时候考试也有精力。”
“县试是三天,府试也是三天,同样不能出来。”
众人瞳孔地震。
他们怎么没想到。
其中一个最瘦弱的同窗也道:“是啊,考完试我都觉得我快出不来了,见纪元还是精神抖擞。”
“身体好了,科举也会好?”
众人思索片刻,好像真的是这样。
当年孔夫子都会舞剑呢。
纪元想到一位伟人说过的话,开口道:“有位厉害的大家,他曾经说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他言,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予体,无体无德智。”1
这意思大家应该都明白。
体育,就是身体的培养,跟道德的培养,智力的培养一样。
但是德智都跟身体息息相关,没有好身体,就别提什么德智了。
纪元说着,周围同学眼神发亮。
纪元见大家的表 情,就知道伟人就是伟人,他的想法拿到哪里都是出众的。
纪元撸起袖子,话也多起来:“三育并重,然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2
“及其弊也,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步水则足痉。”
这三育同样重要,但是以前的学者都是德智好,体力不行。
所以走起路来佝偻身体,手细得不行,爬山气喘吁吁,过水的时候脚会抽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