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19节

      他们呢?
    他们怎么学?
    他们的上司甚至也是新科进士!
    这就好比,大家都是实习生,你们这批看似进了秘书处,但没人带啊。
    下面一批则在真正的部门里实习,等出来之后,他们是掌握不少技能的。
    在户部当差的,以后钱粮之事必然略知一二。
    在刑部做事,律法邢狱则会更好处理。
    这些技能在外放的时候,绝对可以用得到。
    “我们怎么学?!”
    这也是算之前留下的弊病。
    谁也没想到史官院颇有些华而不实。
    在大家傻眼的时候,纪元指了指六部文书:“大家都是各地出名的好学生,用我们那的话来说,就是学霸。”
    “如果给你们几本书,你们必然能学得透彻。”
    “那如果,这些书变成奏章文书呢?”
    学霸?
    这个词怪怪的,但确实很贴切。
    他们四个人,都是学习极好,既用功,又有天赋的。
    否则不可能在这。
    等会。
    纪元的意思是。
    其他进士在六部学到的东西,他们在六部送来的文书上,都能学到?
    甚至比他们学的更全面?
    这些文书上,详细写了各部的事情,什么事情要怎么处理,甚至处理的时间都有表明。
    如果想要办个差事,一般人肯定束手无策。
    可如果给你一份攻略呢?
    此处无数文书,就代表了无数事情的“攻略”,是旧例。
    遇到同样的事情,便能遵循这些旧例。
    这甚至也是朝廷要求整理文书的原因。
    此事并非浪费时间,而是把一件件事都存档,下次遇到同样的案例,可以轻松找出来,对比之前怎么做的,如今又要怎么做。
    这哪是让人头疼的文山会海。
    这分明是八九年来,朝廷各项事情的处理方法。
    是一片“知识实践”的海洋。
    几个人眼中流露出狂喜,再看向纪元,就变成感谢了。
    这就是纪元的看法。
    在他眼里,这每一份文书,都属于经验包。
    看一份涨一点经验,看多了,也就真正熟练政务了。
    即使只是“纸上谈兵”,可这些都是实际的案例。
    外放出去之后,想来都能派上用场。
    这些经验,可是宝贵无比的。
    一时间,这些原本被称为累赘的文书,在四个进士手中如获至宝。
    他们简直拿了当初考科举的精神研读。
    同样类型的文书看到最后,他们甚至能找出不同,找出疏漏。
    不同类型的事情,看看人家是怎么处理的,心里终于有谱了。
    等到五月三十时,整个史官院已经把化远三十年前半年的所有文件全都分好类,并且放到库房里面。
    看着自己的成果,几个人说不出的高兴。
    工部宋大人,以及谢志福他爹听到纪元这些做法时候,怜悯地看一眼他们的儿子。
    看看,这被忽悠成什么样了。
    竟然还斗志满满的。
    不过纪元确实有些厉害。
    先是用不当倒数来激发下属的潜力。
    接着用学习政务,给他们实际的好处,让大家主动去做事。
    旁的不说,他们几人确实很有进益。
    但这些东西,跟他们的付出,真正成正比吗?
    说到底,那只是机械劳动啊。
    文书看到最后,其实都大概相同,经验也没那么多了。
    在宋大人欲言又止的时候。
    李首辅在翰林院夸了史官院,说他们递上来的《史官院政务方法论》很不错,很值得下面各部学习。
    啊?
    《史官院政务方法论》是什么东西?
    但打开一眼,只见上面的署名,有他儿子?!
    作者一共有四个,整理人为纪元。
    各部都收到翰林院发的这篇文章。
    此文章先说明了文书工作的重要性,然后强调了此项工作的特点,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总之把如何快速高效处理事情,一二三四列了出来。
    只要办过实事的,都知道这东西确实好用。
    甚至算工作手册了。
    工部众人读了,忍不住来恭喜宋大人:“宋公子果然厉害,在史官院不到一个月吧,竟然整理出自己的心得。”
    “看看这文章,条理清晰,方法简单,这《史官院政务方法论》绝对可以让新科进士们认真学习,一定会有所成效。”
    宋大人心道。
    他儿子现在每天回去,都是跟他讨论如何处理公务,哪有时间写这么好的文章?
    再看文章下面的四个名字,后面甚至还说,作者名字不分先后。
    这是强调四个人同样重要。
    而后面的整理人。
    为纪元。
    不过宋大人还是高兴的。
    此文章能得到李首辅夸赞,甚至还让各部传看。
    可见李首辅是真的认可。
    自己儿子这次,必然会更加出名。
    这对以后的仕途百利而无一害!
    说不定,太子跟皇上都看过呢!
    宋大人兴奋得厉害。
    谢国舅也是如此。
    两人的同僚不停夸赞,让他们乐得合不拢嘴。
    谁家年轻人有这种出息,那就是祖坟冒青烟!
    此事对新科进士们来说,简直像平地一声雷。
    大家都在认真做事呢,你们怎么就突然做出成绩了?
    今年二百多新科进士,分到各个官署之后,日子都不算好过。
    刚开始,各部为了压压他们的气焰,全都去打杂。
    打杂十多天,见他们老实了,这才开始带着“实习”。
    但实习跟实习之间,也有不同。
    若你家跟某位长官关系好,人家就能带着你真正做事,甚至是做极体面的差事。
    若你没有人脉也没孝敬,等着坐冷板凳吧。
    在各部打瞌睡,或者做最低级的差事,实际的本事一点也不能沾。
    当然了,要是你很有能力,那又是另一回事。
    但能力这事,也不好表现出来啊。
    大家都是进士,能力与能力之间,又能差别多大?
    总之,实习的日子不好过。
    说是钱少事多,一点也不为过。
    白和尚还会些律法,每日都忙得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