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78节

      他们接下来按照纪元的规划做事即可。
    纪元看完水冬瓜树回到衙门,就见大家罕见都聚在一起。
    “这是怎么了?”
    纪元奇怪道。
    如今宁安城衙门的人,早就把纪元当做自己人了。
    可眼前的事,说出来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见纪元实在好奇,刘大人才道:“李老爹做事确实厉害,他定下的水渠路线很是合理,这几天里,已经有好几个村寨开始挖沟渠。”
    纪元也点头。
    从八月初三他们回来。
    一直到今日八月初九,跑了两个村寨,规划得都很合理。
    怪不得董家人推荐了他过来。
    所以呢。
    “所以要给酬劳啊。”
    纪元终于反应过来,又想到宁安州的情况。
    我们这没有税收!
    怎么把这个给忘了!
    一般来说,地方上的税收,除了支付本地官员的俸禄之外,还要上缴给省里一部分,然后再给到朝廷一部分。
    可宁安州到底不同。
    本地官员的俸禄,都是依靠滇州府拨钱,何谈其他事。
    如果问上面要人来办差,那所需要的银钱自然也是上面出。
    可上面不给人。
    他们从外面请了李老爹。
    或者说纪元请了人。
    官府办差,也是要给银钱的。
    刘大人看到李老爹的时候,就在计划这件事。
    不过他们没打算让纪元给。
    纪元帮这里请人,本就是用了人情,怎么好让他再出钱。
    大家聚在一起,竟然是商量,怎么给李老爹付钱!
    他这样有经验的民间匠人,所需的银钱还是不少的,而且工期肉眼可见得长。
    纪元听着,不由得泪目。
    他们这真的太难了。
    他从自己身上抽出三百两银子凑过去:“如果不够的话,我再添。”
    大家既然都倒贴工资上班了,他也来一点吧。
    所有人都看向纪元。
    多少?
    三百两?
    纪元的出身肯定不俗吧?!
    可刘大人却是不要的。
    纪元既出计划也出人,如果再让他出钱,宁安州算怎么回事。
    纪元却道:“下官也是宁安州的一分子,而且请人的时候下官就该考虑到这件事的。”
    纪元一再要求,他肯定要给的。
    不就是倒贴工资上班吗,他可以。
    这钱还是李首辅给的,他完全不觉得心疼。
    刘大人算了半天的账,从纪元那取了五十两银子,算是补上最后缺少的。
    即使如此,纪元给的银子也占了大半。
    “等今年的拨款下来,一定会还给大家的。”
    纪元这才意识到,在宁安州,三百两已经很多了。
    也是,他在村里跟县城还好,到府城跟京城之后,像是有了通货膨胀一样。
    他这点倒是有些疏忽。
    换而言之,宁安州也确实穷。
    纪元又往山上看了看。
    那些水冬瓜树,就是发家致富的秘诀。
    以后的宁安州肯定不会这样穷的。
    当然了,还需要时间。
    事情要一件件地办。
    整个宁安州的人都因为这件事忙碌起来。
    今年因为府衙提醒,他们早早收获了稻子,家里男女老幼都跟着去挖水渠。
    山上的部分,需要每家出劳动力,按照各家田地多少,看应该出多少人。
    山下的部分,各家负责自己的部分。
    前者还需要村长监督,后者完全不需要。
    所有的水渠都要相应的标准,不是越深越好,也不是越宽越好,都要按照地势来定。
    工匠李老爹在滇州府多年,对水利更是了然于胸,他安排的位置基本没错。
    再加上纪元给了现代沟渠的建议,对方很快融会贯通,跟他手头的东西结合。
    一直到八月底,宁安州的村寨终于规划好一半。
    李老爹还是要歇歇,这真的太累了。
    剩下一半的村寨虽然着急,却也在忙另一件事。
    他们在村寨里先挖肥料的大坑,加之去山上采集水冬瓜树的树苗,暂时先移植出来,等到春天就可以种上。
    当然了,他们最着急的,还是水渠的修建。
    纪元看着最近一个月的成果,发现了一件要紧事。
    建设梯田沟渠,准备冲肥,这些都好说。
    但另一件事,却是没人操心的。
    也就是计划里的第三部分。
    稻子,鸭,还有鱼的共生。
    这一点尤为重要,鱼吃杂草,鸭吃虫子,拉的粪又能肥田,没有比这更好的循环方式了。
    等秋天收获的时候,稻子产量绝对提高,鱼跟鸭子也会很肥美。
    这么好的事,怎么没人做?
    钱掉地上肯定会有人捡。
    如果没人捡起来,说明会有代价。
    纪元率先思考的便是,这件事对百姓们来说有什么难处。
    倒是不难猜到。
    纪元给小黄喂了饲料,摸着小黄的脑袋,它最近辛苦了。
    为什么辛苦?
    纪元认识不少小吏,还有附近的山农,都借用小黄做事。
    小黄力气足,做事也专心,自然很受欢迎。
    纪元好歹也是本地的六品官员,为什么大家敢过来借?
    因为没钱。
    没钱的时候,什么事都敢做的。
    借牛而已,大家肯定会试着张嘴。
    纪大人同意,又是另一回事了。
    “不考虑稻鱼鸭共生,也是没钱。”
    没钱买鱼苗和鸭苗。
    这很正常。
    要说本地人,因为不交税,吃喝大概是不愁的。
    但也因为吃喝不愁,各家孩子就很多。
    一来二去,种的粮食基本用来糊口,真正卖出去的并不多。
    而且本地人也不太喜欢跟外面交流。
    隔壁就是镇南关,而镇南关来往不少兵士,虽说过去一趟并不麻烦,但普通百姓还是不愿意多走的,古代的兵士跟现代的可不一样。
    大部分百姓都会很怕。
    加之翻山越岭的,贸易也不方便,粮食换不成钱,粮食也换不成鱼苗跟鸭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