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分节阅读_184

      襄阳王赵爵,乃太宗皇帝幼子,先帝的幼弟。
    先帝子嗣艰难,继位多年未有太子,当时襄阳王尚在京城,聪敏自持,笃爱书礼。于是就有一种议论,说不如效太.祖太宗兄终弟及故事,以襄阳王为储君,继承大统。
    先帝当时没说什么,只是以宋州乃龙兴之地为由,改为应天府,又在应天府兴建了祖庙宫殿。
    宫殿建成之后,马上迁了一大批的宗室子弟去应天府居住。
    美其名曰,宗室生齿日繁,汴梁城宫殿不堪居住,不如迁去应天府,房子大,住得更舒坦。
    迁往应天府的宗室子弟们,大多是太.祖皇帝与魏王延美之后,和先帝之间隔了一层,不是亲兄弟,关系生疏。
    唯一一个太宗一系的宗室,就是襄阳王赵爵。
    先帝把自己的亲弟弟远远打发到了应天府,这么些年从不许他回京,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什么兄终弟及,朕就要父死子继。尔等一世为臣,休想打朕皇位的主意。
    把襄阳王打发到应天之后,刘娥与李妃先后有孕,真宗皇帝终于有后,喜得大赦天下。襄阳王想要回京庆贺,被宋真宗义正词严地拒绝了。
    皇弟啊,好好在应天呆着吧,别总想着回朝结交大臣沽名钓誉了。
    结果没过几年,太子薨了。真宗大病一场,眼看着就要不行了。朝中又有大臣进言,不如将襄阳王召回京城,以备后事。
    宋真宗是万万没有想到,都搬到应天府了,他皇弟在朝廷上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啥事都有人惦记着他。于是连病都顾不得病了,立刻挣扎起来收养八贤王之子入宫,就是当今皇帝。
    比起襄阳王,宋真宗对八贤王的好感度可就高得多了。
    至少这个弟弟没成天惦记着要自己当皇帝。
    八贤王之子入宫以后,皇后刘娥又以铁血手段将朝野上下的襄阳王党羽清洗了一遍。襄阳王从此沉寂了下去,在应天府安分守己地当自己的闲王,直到如今。
    公孙策咋舌:“襄阳王身份尊崇,若此事当真与他有关,则分外难办。”
    他与包拯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言而未尽的深意。
    襄阳王觊觎皇位久矣,若此次赈灾款项真的是被他侵吞了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真宗时的襄阳王,还是很爱惜羽毛的。毕竟本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真宗又无子,皇位还是有可能落在他的头上的。
    即使是这虚无缥缈的一点可能,也值得赵爵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君子模样。
    想当皇储,思想品德不过关可不行。
    到了本朝,情况则大不相同了。
    只听说过弟弟继承兄长皇位的,没听说过叔叔继承侄子皇位的。
    就算当今皇帝忽然崩了,没留下后代,人家也自有八贤王一家子血亲为嗣,不说别的,皇帝可还是有个双生哥哥在的。
    何况就在今年夏天,中宫已有皇子降生,襄阳王合法继位的美梦彻底破碎了。
    人急上房,狗急跳墙,要是真把襄阳王逼急了……
    不能合法继位,恐怕就要起兵造反了吧。
    这时候,如果叫他得到了一大笔的钱粮……
    公孙策道:“无论如何,学生自当竭尽所能,助包大人查清应天赈灾一案。”
    包拯道:“有劳公孙先生了。”
    此事宜早不宜迟,第二天,包拯便带着展昭公孙策等人前往应天府。
    临行之前,皇帝给他们发了一张圣旨,敦促襄阳王配合他们检查账目。
    包拯将圣旨收在公文袋中,命展昭贴身保管。
    他们这一行人只有展昭武功最高,由他保管圣旨最为妥当。
    若没有这张圣旨,他们就无法对抗襄阳王,也就无法查清应天府一案的真相。
    应天府与东京汴梁相距不远,不多时日,包拯已到了应天府城下。
    举目四望,果然是一派民生凋敝之象。